与登陆亚非拉地区、俄罗斯市场不同,中国汽车品牌真正希望的是,它们的车型物美价廉且针对消费需求一阵见血,就像日系车席卷北美市场一样。所以,不经历发达汽车市场洗礼,显然缺乏走向世界的底气。
如果把中国车企现身巴黎车展视为“诺曼底登陆”,那么相比新闻宣传的高调,客观的评价,中国品牌仅仅完成了靠岸。
与国产商用车市场进入欧洲的客运和公交系统不同,在乘用车领域,除了在国内的电动化优势,面对竞争环境更复杂的欧洲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品牌不仅要做好销售,还要当好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业务,将成为中国品牌锤炼自身在发达汽车产业地区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品牌的电动化是否等于全球趋势?
就像苹果对诺基亚的迭代,一品君也曾畅想,中国的电动化汽车品牌,会向人们从手中慢慢换掉诺基亚一样,但在欧洲市场,这样的野望显然过于理想化。需要看清的是,欧洲对于电动化发展有着和国内市场的本质差异。
以公安部在今年10月发布数据为准,截至2022年9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这在欧洲显然是几个国家一年的销量总和。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规模凸显的成绩,并不适用于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规律。
从燃油车时代发展看,国内车企在产品端的崛起,相比韩系都要晚很多,产品的崛起也就是始于5年前。如果要寻找代表车型,领克01算一个。但自始至终,以当时中国车企的发展,又能诞生多少个领克?显然电动化是从技术手段缩短差距,并增加中国车企话语权的方式,在国内政策的驱动下,电动化的规模令全球汽车品牌眼红。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新能源市场,正在进行一场丢掉“拐杖”的运动,逐步去补贴化,距离最近的措施将先从PHEV车型开始。在去补贴化之后,拿产品发声以产品为依据,也许到那时才能挤出新能源发展的泡沫。但不可否认,电动化确实对于中国品牌建立信心、发展特色优势车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但这并不代表,中国车企在国内电动化市场的扶摇直上,等于在发达汽车市场拿到了通行证。
能源危机影响的不止是欧洲的工业环保发展
以欧洲的市场为例,电动化在经历地缘政治影响、能源危机之后,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巴黎协定》也因为能源问题,导致欧洲努力几十年的环保工业发展路线付之一炬,德国再也无法使用天然气来替代停止的核电工业。所以,在短期内欧洲各大车企发表的停止燃油车时间线,也是否会如巴黎协定一样,因为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确定?显然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定的答案。但可以洞察的是,在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以及盟国的高价天然气,已经让欧洲国家陷入深深的不安当中。欧洲人民在难以过冬的情况下,能否去关注手中的汽车是否是烧柴油还是零排放的电动车,我想不言自明。
所以,需要看到的是欧洲的电动化发展相比国内“缓慢”,不等于欧洲的电动车产业落后,甚至中国品牌应该从战略的层面考虑在欧洲汽车市场,如何才是最长远且受到认可的生存方式。
以日系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看,跨界SUV、小型轿车、皮卡占据主流,纯电车型的占比不高。以丰田在欧洲50万左右的销量来看,丰田品牌乘用车在欧洲销量排名位居第二,这样的占比并不低,它的车型销量构成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据 Jato 报告来看,6 月全欧洲仅售出 21.5 万辆电气化车款,在总市场中仅占 20%占比、其余为柴油车款 19%与汽油车 57%。从这些趋势可以看到,在乘用车市场的电动化发展,欧洲受能源牵制很大,而并非车企和产品的问题。
能源危机导致的蝴蝶效应,也让欧洲的电动化车型销量,经历了2020 年 4 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衰退最大的一次。2022 年 6 月售出的 21.5 万辆电气化车款,相比去年 2021 年 6 月同期的 23.3 万辆,相较之下有着达 8%的衰退。
写在最后
欧洲的电力系统极大的依赖天然气发电,据光大期货提供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天然气进口依存率为83%,而俄罗斯是欧盟的第一进口国。在发电领域,欧洲天然气发电占比为19.0%,比例最高。而欧洲化工业40%以上的原料来自天然气,生产流程中所用能源的三分之一也依赖天然气。也就是说天然气在欧洲面对能源危机之后,能分给发电的天然气占比将进一步降低,各国甚至开始考虑煤电。
与国内的发电能源结构不同,欧洲的依赖型能源发电占比极高,显然加速新能源发展,从目前来看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所以在高唱中国车企登陆巴黎车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理性的面对欧洲市场在未来几年的不确定性。即使抛开能源危机的影响,欧洲传统汽车产业的发达,包括产品更注重底盘和调校,更喜好小车和旅行车等购车习惯,在短期内都难以轻易改变,而这些都是中国品牌车企在短期内不具备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本届巴黎车展,中国品牌带来的车型都还是适应中国市场的SUV车型为主。只能说,中国汽车品牌巴黎车展亮相不是第一次,以后会经常去,但中国品牌从靠岸到上岸,依然需要风雨之后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