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已经上映将近一个月,票房突破16亿,成为韩寒迄今为止最卖座电影。作为导演的韩寒耕耘赛场多年,因此可以很真实地展现汽车拉力赛事。今天的节目,咱们就来聊聊《飞驰人生》,一起感受拉力赛的魅力吧!
![]()
在电影的压轴戏——“巴音布鲁克”的盘山赛道上,主角的Polo赛车和男二号的雷凌赛车之间的竞争无疑是最白热化的。那么为什么是Polo和雷凌呢?原因有两点,参考WRC赛事规则,拉力赛车的原型车必须是年产量超过2500辆的市售车辆。基于这一点,一般厂家会选用尺寸合适,而且畅销的市售车辆进行赛车化改装。这样不仅能满足赛事规定,而且以优秀的比赛成绩作为背书,在原型车上也可以增加卖车的宣传点,有利于厂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
不过千万不要认为把原厂雷凌和Polo改一改也能跑比赛,正如《飞驰人生》所说的,一台符合参赛要求的四驱拉力赛车,整个制作费用确实在百万级别,像刹车系统、避震系统、传动系统、四驱系统的单个成本就在大几十万人民币左右。
![]()
![]()
如此高昂的投入,凭一己之力很难维持,所以我们在拉力赛车上看到各种金主爸爸们的Logo也就不足为奇了。
![]()
Anyway,用钱砸出来的拉力赛车,换来的是难以触及的性能极限。举个例子,一台WRC(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赛车的车体,可以承受10倍于自身的重量,即使翻下百米山崖,也能保证车手安然无恙。而在不同路况下,拉力赛车的百公里加速都可以在3秒甚至2秒内。除了满足性能上的要求,拉力赛车还需要将部件化繁为简,方便正赛之后的维修保养。因为在拉力赛中,维修保养的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超时会直接影响到赛段成绩,所以在维修区里,每个车队都有着强大的后方维修团队。整车保养维护以及磨损件的更换,可以在15分钟左右完成。即使赛车发生了事故,也可以做到在三十分钟内将趋近报废的赛车维修到可以参加正常比赛的车况,而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此可见,不仅拉力赛车的改装费用贵,团队的运作也需要庞大的资金、技术支持。
![]()
与赛车场内跑圈的F1不同,拉力赛是在柏油、砂石、泥地、冰雪等路段进行比赛,比的是每辆车跑完赛道的时间,看不到对手不说还不走回头路,所以拉力车手需要一位领航员进行领路才能不慌。通过官方提供或者赛前勘路制作的路书,领航员在正赛中会简短且不间断地向车手告知前方弯道的缓急、走线方式、挡位选择,是否有飞跳、障碍物、积水这些全面的路段特征,让车手提前知晓下一段赛道情况。
![]()
这么来看领航员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还是车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想必《飞驰人生》那种没有领航员参与的“裸奔”跑法,也是主角的无奈之举吧!
![]()
插句题外话,赛车界“教父”:让·托德就曾在上世纪6、70年代担任过十余年的专业领航员,为他先后加入标致、法拉利车队打下了能力与人脉基础。再到后来,让·托德慧眼识珠,发掘了车王迈克尔·舒马赫和鬼才技术总监:罗斯·布朗这样的优质人才,成就了红魔在F1赛场的统治地位,最后自己也在2009年荣升国际汽联主席,迎娶著名影星杨紫琼,可谓一路开挂,爱情和事业双丰收。
![]()
![]()
这里再划个重点,电影中出现的“万和平”这个角色,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在为国家赛事机构任职多年后,从2017年底万和平先生开始担任国际汽联的副主席一职,负责亚太地区赛事,和让·托德属于直属工作关系。
![]()
就像电影的拍摄初衷一样,这个故事本就是韩寒与亦师亦友的徐浪,以及其他国内拉力赛参与者真实的飞驰人生。
![]()
![]()
在国内赛车环境刚起步的年代,缺乏各方面支持的车手除了要跑出好成绩以外,自掏腰包、想方设法拉赞助也是很多车手经历的实际情况。奋斗多年,整个大环境终于逐渐明朗,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徐浪在赛场上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他的家人和韩寒等一众好友。
![]()
《飞驰人生》的最后赛车冲出赛道飞向天空,正是亲朋好友对徐浪这位老朋友最美好的怀念。
![]()
那么,车王死了吗?韩寒说了,英雄永远不会死。
![]()
致敬徐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