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曙光。
上次,我们聊的是5月新能源。这次,5月车市整体销量已经出炉。从数据反应的情况看,汽车市场正在复苏,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是“曙光”。
生产提速、出口激增
5月车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分。
生产端,车企提速,5月乘用车生产167.1万辆,同比增长6.5%,环比增长69.5%。原因很好理解,疫情被控制之后,产业链得以恢复。另外,之前受影响较严重的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特斯拉,产能正在快速恢复。
生产提速,最先带动了批发销量的恢复。也就是说,车企开始将更多的车发往经销商,以补充库存。5月,厂商批发销量159.1万辆,同比下降1.3%,环比增长67.8%,降幅明显收窄。
不过,零售端的完全复苏,还需“假以时日”。5月,零售销量达到135.4万辆,同比下降16.9%,环比增长29.7%。一方面,多地仍有一些流动限制;另一方面,促消费的政策在6月才会发挥作用。
批发>零售,除了经销商补充库存以外,有一点,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出口量大幅激增”。
国内市场增长趋缓,那就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去。5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18.4万辆,同比增长77%,环比增长103%。
这个增长势头,非常值得肯定。
一汽大众回到榜首
在车企销量榜单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地疫情很快被控制,整个5月,一汽-大众奔跑在复工复产的“最前线”。所以,5月成绩也相当理想,无论零售、批售,均达到了15万辆,重新回到榜单之首。
再往后看,比亚迪仍然强势,零售、批发销量均达到了11.4万辆,而且同比增长幅度超过了150%。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比亚迪占据了当前非常火热的两大赛道,插混、纯电。
“单月10万”这个台阶,比亚迪站稳了。
而比亚迪的势头,也带动了自主品牌整体向上。5月,自主品牌零售62万辆,同比增长5%,市场份额为46.3%,同比增长9.8个百分点。
其中,吉利汽车跻身榜单TOP 3,长安、长城,也皆在前十之列。而奇瑞汽车、上汽乘用车,逐渐形成追赶之势。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合资品牌的品牌光环在弱化,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崛起。买一辆自主车,不影响面子了,还得到更多的实惠。
这个趋势一旦被固化,“自主升、合资降”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插混车型的后进之力
新能源的热度,仍然不减。
乘联会制作的这张图最能说明情况,轿车、SUV、MPV销量同比在下滑,而新能源汽车却“独自美丽,灿烂增长”,5月同比增幅超过了90%。
有一个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插电混是油车潜客转型第一步”。
如今翻开汽车新闻,最能获得关注流量的,就是新能源。就好像所有的声音都告诉你,“新能源是未来,新能源可以买”。而无论政策导向,还是车企规划,也将新能源摆在第一位。
今年,油价翻着跟头往上涨,更是一针肾上腺素。即使对新能源有所犹豫的人,也会动摇了,要么选择电动车。再不济,选择插电混动再过渡过渡。
5月,纯电动批发销量32.4万辆,同比增长96.3%;插电混动销量9.8万辆,同比增长184.4%。
当然,插电混动车型渐趋火热,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1、真的能做到省油了;2、和传统燃油车相比,价格没有那么贵了。
如此后进之力,当然可期。
购置税减免的“AB面”
展望6月,最利好的消息是,减免购置税政策已从6月1日开始实施,再叠加各地的促销费政策,有望激活6月销量。
参考乘联会的预测,6月,乘用车市场批售、零售有望实现10%以上的增长。
“产”的问题不大,尤其在上海解封后,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正常运转,辐射全国。
“销”的情况需要“两面看”。一系列刺激政策,确实可以拉动刚需用户的消费热情,3-5月被延迟的消费得以释放,同时,后几个月,甚至后两年的消费潜力,也可能“被提前”。
不过,从目前反应的终端情况看,刺激政策给出了优惠,一些经销商又收回了优惠,消费者购车可能没有得到相比于之前更多的实惠,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同时,收入下降,对购买力的折损是深远的。在购车这件事上,“有心无力”,可能才是最无奈的。
让一切重回轨道,活力复苏,都会好起来的。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