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品评 | 三年时光看尽万种波澜 汽车产业何日能迎下轮曙光
汽车品评 2022-04-11 09:41:37 0
![图片]()
![图片]()
文 字 | 陶文博
设 计 | 小宇宙
监 制 | 陈梓萱
新冠病毒肆虐三年之久,对工业产业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据粗略统计,我国在疫情期间的损失总额,已经超过了一场高烈度局部战争的全程花销。相比于被破坏程度几近不可逆转的餐饮、旅游等行业,实体资本丰厚且产销链条交错绵长的汽车经济体系虽同样受损深重,但在部分刚需和消费观念进化的大背景下,维持着尚且看得过去的运转生态。但这“看得过去”,又能看多久呢?诸多业内外人士早已抱定了悲观的定论——两年或三年,垮塌不是玩笑话。在前不久陆续开启管制模式的吉林、天津和上海等地,本土车辆制造和营销工作几乎停滞,包括红旗、丰田、大众在内的多个品牌被迫停产,销量下滑超过一成。这还只是危机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曾被寄予厚望的新一轮“百花齐放”,有极大概率因市场萎缩而沦为泡影,不顾一切地提升新能源车型产能的手法亦有很大几率被证明不可通行。换句话说,短期管控只是影响到短期效益,长期延续的副作用却潜藏了更为深重的危机。令人遗憾的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和品牌在不遗余力地粉饰太平,却少有有识之士觅得破局之策,或者说存活之道。这里并不是批判所谓的尸位素餐现象,但有良方者,寥寥无几。早在一年之前,笔者就针对乱象频出的汽车直播业务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承认疫情乱象之下并无太多更好的营销创意。相比于彻底躺平,出卖销售人员的色相或是丑态竟然显得不那么令人反胃,见怪不怪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即使是到了2022年的第二季度,我们也并未看到这动荡要到几时停止。由微知著,曾经活力尚存且格调独到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滚滚洪流,在经过三年的疯狂内耗和自损后,终于撞上了最为坚固的堤坝。很多网友将车市的低迷归结为4S店经营受限和芯片供应危机,诚然,这是重要的局部因素,但并不是主要问题。在笔者看来,如果市场的潜在活力和营养来源足够支撑其发育,单一的困境是容易得到自然消解的,起码不会引发如此这般的慌乱和无措。如果类似的境况持续下去,二、三线汽车品牌将会失去本就岌岌可危的拥护者群体,而一线车企的潜在消费者们亦将更加沉默,更新手中车辆的节奏进一步放缓。一个浮躁的、缺失创新意识的、竞争无序的、产能过剩的局面将逐渐形成,这对一个国家是灾难性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二手车市场的混乱和众多汽车企业的巨额现金亏损,而清退“多余”从业者的花销与间接成本更是天文数字。这样看来,各位是不是感觉“芯片危机”显得不那么可怕,甚至有点可爱了?正如《康熙王朝》中的名言,本以为外患是主要矛盾,历尽千辛才发现,祸害却在乾清宫。汽车消费市场亦如是,物资和国策的限制与约束固然恐怖,各家企业多年以来的积弊更是贻害不浅。或许新冠疫情真的是一场考试,它彻底将思路有误的边缘角色踢出赛道,同时切切实实地挖出了更多深埋在行业之中的顽疾。举个很简单的案例,某合资车企为应对产品成本较高的固有难题,将铝制结构更换为冲压钢件甚至是铸铁模块,在短时间内成功实现原料、生产和装配成本的大幅下降,却在出厂后相继出现金属疲劳甚至行驶中断轴等故障。随后,车企将售后压力向经销商集团转嫁,引发车主和网友们的普遍不满。列位友商同行们不仅选择性忽略前车之鉴,反而将相似行为视作灵丹妙药,自“看不见的地方”大肆杀伐,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气魄与胆识蕴含其间。回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饿死胆小撑死胆大倒也不算什么谬论,毕竟那是个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均不健全的混沌时代。但时至今日还这么搞的话,结局或许就一个字,死状甚惨。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我们所能做的事有很多,通过不断厘清这纷繁复杂背后的混乱,让更多的企业家更加理性和清醒,我们也期待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可以给出行之有效的战略思路,渡过这一季难耐的严冬。在笔者看来,这倒也不是什么太过玄幻的举措,例如比亚迪等企业所采取的闭环生产和一汽集团开启的“强化内控”等手段,被证明是行之有效且值得借鉴的。固然有事在人为的说法,但更多的,也只能期许疫情尽快得到全面控制、政策特别是税费层面的优惠早日降临,否则那些仍然奋战在产业前锋的赤诚之士,终将在日复一日的负面浸染下,丧失最为宝贵的热忱与执着,乃至兀自逃离这一不见曙光的漫漫长路。骑士丢了武器仍是骑士,丢掉精神与信仰的骑士即便长矛在手,却什么也不是了。或许在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上,新冠疫情算不得什么天大的灾难,不过是发生在山河无恙的时代,对习惯于万事无忧的芸芸众生而言有些沉重了,其间的代价亦是超出预料。不过这没关系,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一个最善于忍耐低谷和动乱的民族,聚沙成塔,危机终会过去。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属于中国崛起的时代,正在缓步到来。在这之前,你和我,以及无数投身于这一领域的人们,我们虽遭遇严寒,但血仍未冷,仍需更加认真且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