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告知车主的前提下,对车辆进行“锁电”处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或许某些4S店在车企的授意或默许下,理直气壮的称,这是为了车主的用车安全、为了电池寿命。但我们都知道,车辆销售时的状态,车主已经默认为当下的状态为安全状态,如果在售车辆存在安全隐患,那当时不告知消费者,那就是消费者欺诈。
消费欺诈,就是道德问题。
来自重庆的广汽埃安车主,去年购买了一辆广汽埃安AION S 2020款 魅580,官方指导价14.68万元,厂家标注的纯电续航里程460公里,从法律角度说,车主在交易完成后,这辆车的所有权归车主所有,对车辆所有做出的任何改变,都需要得到车主的允许后,才能进行。
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广汽埃安不会不知道。
然而,在2020年11月首保后,车主发现,广汽埃安汽车有限公司在未告知客户,也没有客户任何允许的前提下,对大批的广汽埃安AION S车型进行了“锁电”处理,也就是通过软件设定,人为降低汽车动力电池的可用容量。
可用容量降低,会导致车辆的续航里程降低,车主在后来充电时发现,原本58.8KWh电量的AION S现在只能用不到40KWh,续航里程不足300公里,也就是说,花了续航460公里的钱,现在得到了不足300公里续航的车,车主说,这导致客户购买的资产缩水。
从表面上看,客户缩水的这部分资产,车企也没拿,而是凭空消失了。但我们从锁电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来看,就会明白,其实还是车企“偷”了客户的这部分资产。
之所以要对纯电车型的电池进行锁电处理,是因为要限制电池电压,减少可用电量,因为电动车电池发生自燃,充电至高电量区间的情况占据了事件的绝大多数,甚至比碰撞后起火的概率还要高,而锁电的目的就是限制电池充电达到高电量,降低热失控的概率。
而厂家之所以不在出厂前就进行锁电处理,以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是因为锁电后电池的续航里程会降低,那就没办法标注高续航来卖高价。
而等到车辆销售完毕后,钱已经进入了车企和车商的口袋,此时悄悄的锁电,以保障安全性。
也就是说,原本就该标注300公里续航的车,被车企卖到了续航460公里的高价。
那你说,消费者这部分缩水的资产,是凭空消失了么?还是早就进入了车企的口袋里。
而且,锁电是在不告知车主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进行得理所当然,这有点让人搞不明白,车主花了10多万买来的,到底是车辆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
我的看法:为了电池安全,锁电无可厚非,但这事应该发生在出厂之前,既然不能以安全为前提来提供相应价值的产品,那锁电这个“坑”就该车企来填,或者说,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个坑,车企不填,车商不填,偏偏要消费者花钱来填,是不是有些强盗逻辑。
依靠欺骗得来的业绩终究不长远,想要发展,诚信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