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26日,德国沃尔夫斯堡总部,一汽-大众迎来了一个大日子。28年前曾敲开国民心扉的“捷达”,再度诞生,这一次,它不再只是一款车型,它是一个品牌。
VW车标不在,取而代之的则是“J”,这一切暗含了大众对于新品牌的希冀,国人心中捷达汽车已成为大众品牌不可磨灭的代名词,坚实耐用平易近人是捷达的特点也成为了大众的品牌精神。赫伯特·迪斯博士,这位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主席直言道:“我们将更专注于中国市场,今天我们亮相的捷达品牌,正是我们更接近消费者的又一步。”
实际上,在这看似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背后却是大众集团的无奈,寒冬之下重生后的捷达,能否为大众开辟一条救市出路?
01
无奈的市场转向
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全球车市也劫数难逃。
汽车关税重压下美国市场岌岌可危,英国脱欧引多家车企撤离,欧央行退出量化宽松消费后劲有待观望......这一年的欧洲并不太平。
内忧外患下,大众又遭遇了政策的围堵。去年9月欧盟强制车企执行全球统一轻型车排放测试规程(WLTP),对大众品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期,大众品牌在欧洲的交付量下降了43%,全球总交付量也因新规程的出台下降了18%。
欧洲市场已显疲态,那么蕴含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则成为了大众的续命良药,不得不说对于中国市场的投入是明智的战略选择,但是如今宏观环境却不乐观。大众这家老牌车企的抗风险能力的确不凡,寒冬之下2018年全球销售624万辆,依旧保持增长,但增速甚缓仅为0.2%,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下半年在亚洲的销量表现急剧下滑。
其中,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动力不足的影响,2018年中国车市出现了寒冬,28年来车市首现负增长,降幅大约在3%,全年汽车销量(批发)在2800万辆左右。中汽协也做出了预测,预计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仍将与2018年持平,同比增长0%,甚至出现负增长。
同时,中国在政策上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考验车企与消费者信心的国六标准实施在即,车企成本增加,势必加剧单体车型在终端市场上的价格压力,消费者在选择较少的情况下,观望将会成为主流。
2019年捷达品牌能否带领一汽-大众集团突围,将成为大众市场转向的检验器。
02
拥挤的末班车
“捷达品牌的目标受众将是年龄介于25-35岁的男性,已婚已育,乐观自信;他们追求实用价值,拥有开放的消费态度,追求高性价比,高质量的品牌。”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销售、市场负责人尤尔根·斯塔克曼如是说。
正所谓是“吃一堑,长一智”,曾经的大众饱尝品牌定位不准的苦果,皮耶希老爷子的情怀之作——辉腾,折戟沉沙。该车型瞄准的是高端市场,但由于大众在高端车中品牌溢价能力较弱,外观依旧沿用经典外观设计,且并未如丰田启用新品牌雷克萨斯一般,品牌新意不足定价也没有优势,消费者从心理上依旧接受奔驰宝马这类同级车。
这一次“最懂中国的大众”则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市场,瞄准了中产消费人群的第一辆车。而且这一回一汽-大众没有犹豫,借势创立第三品牌同时更新车标与设计。捷达品牌设计研发均由德方主导,由一汽-大众负责生产及销售。该全新品牌计划于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并成为一汽-大众旗下运营的第三个品牌。
诚然,内需放缓下未来中国车市的主力军将是低端消费者,而中产人群蕴含庞大消费潜力,从理论上来看,捷达入门级车的品牌定位的确考究。但是在这一领域,合资车品牌溢价向来较高,新品牌竞争力何许?
供给层面,国产自主品牌林林总总,比亚迪、吉利、长城等汽车在国内城市普及率正在升高,轿车、SUV与新能源汽车等满足各类人群的选择。此外,较同级合资车而言,本土品牌具有价格优势,捷达品牌的入市,势必要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
市场方面,中产人群的确是消费大军,可是又有多少是首次购车?吴晓波频道的《2018新中产白皮书》中提到,当前仅有16.8%的中产是还不是有车一族。换而言之,中产人群首辆车市场的真实潜力还不得而知。
其次,报告显示,已购车的中产消费者主要以德系车与日系车为主,他们最看重的是品牌。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80、90主力军追求的并非大众熟识的大众品牌,而是他们认同的专属品牌,由品牌内涵构成的品牌人格成为他们考量的重要标准。大众这样的传统品牌本就面临挑战,而旗下新品牌捷达又主打低端廉价市场,年轻的中产是否买账又是个未知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希望捷达不要扑空。
03
情怀营销黯然失色
情怀,并非一尘不变。
当前合资车的价格普遍偏高,而国产车的竞争力依然强劲,大众的策略意在以一种全新姿态抢占低端市场,然而这招却没有什么新意。
众所周知,一汽-大众速腾对应产品为海外捷达,自国内新捷达上市至今,并未大改款,产品竞争力并没有明显提升。年初,就曾有传言称一汽-大众集团要设立第三品牌名曰捷达,同时曝光了首款车型,据悉该车大体与大众捷达尺寸相同,并传出会继续使用PQ35平台。且第三品牌同样沿用成都工厂,即大众捷达的产地。这无不引人深思,与其说是新品牌的推出,不如说大众捷达换汤不换药,依旧没有突破。
此外,26日发布会上曝光的SUV车型也有换标上市之嫌,这款新车型侧身和尾部等造型与西雅特Ateca车型十分相似。西雅特作为大众集团旗下专营中低端产品的品牌,主攻欧洲市场,之前也进入过中国,不过销量惨淡。此番西雅特成为捷达,这波换标借力的再包装,不知市场能否消受。
大众集团此举旨在借助“捷达”之名,推出新品牌以拓展在华营销层次,为自己在低端汽车领域打开一条销路。这种换瓶不换酒的策略,有贩卖情怀之嫌,消费者是否买账仍是个疑问。
或许历史是最好的答案。
2019年停产的甲壳虫,可以称得上是大众的经典之作,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全球累计总销量也达到了2150万辆。但在风起云涌的现代市场,甲壳虫这款车优势甚微。
随着城市用车需求的改变,当代消费者对坚持经典外观的甲壳虫并不买账,其销量日渐下滑。2017年,甲壳虫在美销量仅为1万5千辆,销售疲软且下滑严重,仅为2015年销量的四分之一。
2018年大众推出“甲壳虫经典版”,售价21.68万元,引发网友直呼小贵,可见情怀并不卖座。这款甲壳虫,并没有配备太多的电子辅助驾驶设备。而目前很多车辆都搭载的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等流行高科技配置并不存在于甲壳虫车型中。据悉经典版甲壳虫实际表现一般,在路况拥堵的城市道路中油耗为百公里9.03升,驾驶成本并不低。
如今的中国车市不再是一枝独秀,消费者也不再愿意为情怀买单。真正的品牌影响力是不断令其产品力增值,而不是怀抱旧梦而固步自封,市场总是最诚实的,即使再经典的车型再有力的品牌,若没有创新,依旧会被消费者所摒弃。举世经典的甲壳虫尚且如此,一汽-大众第三品牌“捷达”若仅怀抱过去,不知会面临何种未来。
04
余波未平,下降的品牌力
产品没有创新,产品力未见提升,或许这都不足以动摇大众集团的“死忠粉”,但最令消费者失望的是素以严谨象征的德国大众,居然频陷质量泥潭。
由于排放门丑闻,大众将广告语换为了“Volkswagen”,而那句暗含了“大众汽车就是汽车代言”的经典广告语“DasAuto”就此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大众汽车宣传心态的改变暗示了他们的困境。在历经2015年的柴油门事件后,大众集团陷入了空前的经济窘境,向美国赔偿147.33亿美元(约997亿人民币),而这只是开始。
三年之后的大众集团依然没有走出“排放门”的阴霾,资金危机只是序幕,最致命的是不断有发动机专家选择离开,而大众汽车素来以“工程师文化”著称,如今发动机工程师却面临缺失。大众股价市值就是最好的例证,“排放门”爆发后,大众股价两个交易日暴跌了37%,而时至今日大众股价仍只有排放门前的80%左右。
排放门令大众集团形象折损元气大伤,近年来国内大众汽车也频陷质量危机。余波未平,大众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正在下滑。
国内大众汽车质量不断下滑,投诉事项从变速箱问题到发动机故障再到门窗异响,大小故障应有尽有,大众汽车安全耐用的形象正在削弱。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消息,从速腾出现断轴,到近期部分进口Tiguan、上汽大众途观L及一汽-大众迈腾由于水可能进入天窗氛围灯模块并导致短路,大众汽车的质量问题屡见不鲜。
最为惊心的是,近几年大众汽车还频现自燃,大众迈腾、大众途观L、凌渡、帕萨特等多款车型就出现了多起自燃事故。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的信息显示,从2015年至今,已经接到近千宗自燃案例。其中,大众品牌在国内车辆自燃投诉中占比最高。
据悉宝来自燃问题发生率最高,投诉占比42%,速腾、捷达相关投诉位列第二。分析显示,绝大多数一汽-大众车辆自燃皆因电气线路故障导致,且起火部位主要集中在发动机舱处,不排除电路部分存在产品缺陷的可能。
质量的下滑凸显了大众集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新品牌“捷达”依旧笼罩在阴云之下,再辟新径虽有诚意却无新意。短暂的欣喜过后,第三品牌的诞生,却是大众的黯然神伤,同时也是品牌力下降的体现。“江郎才尽”的大众,即使降低身段,想要在这般拥挤的末班车上独占鳌头绝非易事。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商务微信:xuan18621718528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
我们的10W+文章
中国最富的三个村子,街上停满宝马保时捷,堪比“中国小迪拜”!
2014年创刊
最早的新能源汽车平台
流量较大的智慧汽车平台
专注评测、视频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
汽车有文化媒体集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