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开始,一股造车热潮就在手机厂商中逐渐蔓延开来,小米、苹果、华为纷纷宣布入局新能源车领域。有的以供应商身份切入供应链,专注于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有的则选择亲自下场造车。
有意思的是,当手机厂商纷纷挤进新能源车赛道后,部分车企反而杀了个“回马枪”,转头就宣布进军手机行业。去年9月,吉利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预计投资金额高达100亿元。其中的原因,李书福回答是:“为了打造生态圈,为了车机一体化,为了建设软件能力,为了让智能汽车更有竞争力。”
![]()
继吉利之后,近日有网络消息称,国内新造车头部公司蔚来已进军手机行业,由原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军牵头负责蔚来的手机业务。对此,蔚来官方回应了网上传闻,“目前没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进一步消息会和大家沟通”。
按照汽车圈无风不起浪的惯例,此次蔚来入局或许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
动作不断,业务已展开
首先,对于网传消息,蔚来官方没有直接否认,这就给进军手机行业一事留下了足够想象。结合网传蔚来的手机项目正处于最开始的调研阶段,正进行相关业务人员的招聘,钟叔驾道从多个招聘网站了解后发现确有此事。
![]()
在第三方招聘网站上,蔚来确实发布了不少与手机业务相关的岗位,包括BSP工程师、通信测试工程师、无线测试工程师、Android测试、Modem协议高级工程师等职位,且要求经验丰富,工作地点是在深圳。
为什么将选址定在了深圳?按照新势力在造车业惯用的高薪挖角手法来看,那大概率是方便团队的搭建以及技术人才的招募。
![]()
要知道,深圳拥有完备的手机产业集群、完整的手机产业链,全球80%以上的手机生产厂家在深圳都有办事处。深圳手机生产厂家众多,比如华为、联想、OPPO和魅族等厂商。汽车厂商跨界入局崭新的手机领域,从竞争对手手里挖人迅速搭建自己的团队,无疑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方式。
同时,这也基本排除了贴牌生产的可能性,蔚来大概率是自己下场做手机。
双向奔赴,互联新时代
手机厂商入局新能源车领域,是出于其处于红利期且发展潜力十足的考虑。而车企入局手机领域,显然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毕竟手机行业早已是个红海市场,且处于不断收缩的阶段。2022年1月,智能手机出货量3236.6万部,同比下降18.2%。
不难看出,蔚来的真正目的在于车机与手机的融合,借助“人、车、机”三者的互联互通,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互联生态,和吉利入局手机领域的目的不谋而合。蔚来生产的手机,必然会与蔚来的车机系统深度绑定,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汽车已经成为用户日常出行的重要载体。但它的智能不仅仅局限于车内,还需要与智能手机的协同与互联,才能诞生最大的价值。作为现阶段最主要的终端入口,手机远程控制汽车、查看信息已经成为常态。
因为两者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所以能把智能手机玩好、玩透,对于车机互联、智能化、网联化方面也能创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两者互联之间产生的大量数据,也能完全掌握在汽车厂商手中,更有利于布局整个智能汽车生态链,建立起自身的独特优势。
优劣势并存,挑战重重
但作为跨界者,入局造手机且取得成功的案例还尚未诞生,还是会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困难。
没错,造手机的门槛是很低,以深圳华强北为例,不管市面上推出了什么样的电子产品,不出几个月时间,在深圳华强北你就可以看到“高仿”产品,功能甚至不输原版,但价格却便宜了很多。
苹果手机内存不足,又舍不得换全新的,在华强北你只需要花个几百块直接就帮你升级更换,这就是技术实力。
造出一部手机一点也不难,难的是如何造出一部好的手机。以格力为例,早在2015年就布局手机业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只留下强制公司员工使用格力手机的传说。
![]()
蔚来的优势在于渠道,截至2021年末全球一共有38家NIO House、321 家 NIO Space,只要手机一发布,现有店面就能迅速承担销售手机的功能。
但它同样面临着挑战,蔚来车主中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体验更好的苹果、三星和华为等手机?又或者为了更好的用车体验,出门选择多带一部手机?
![]()
钟述:自诞生起蔚来就给人“不务正业”的印象,此次入局手机领域必然有它的理由。手机厂商与汽车厂商的双向奔赴,他们之间的竞争、合作也会更加频繁、直接,会进一步加速“人、车、机”三者的互联互通,打造更优质、更先进的用车体验。
蔚来能否颠覆未来的手机市场格局,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还是静观其变,盼望着革新技术和体验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