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嗷嗷胡
伴随着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来的,还有奔驰的开年概念新作VISION EQXX。
曾经2020是科幻小说中的一年,今天已经是大约13个月之前;曾经2021被疫情中的我们视作希望,今天就成了提笔写错再划掉的对象;曾经2023只存在于车企的PPT,今天却只隔着360多页日历。
EQXX这辆概念车本身,并不是什么值得YY的重点,毕竟概念离现实多少有些遥远。更值得关注的是奔驰从EQXX身上透露出的一系列想法,让我们有必要再次停下脚步回下头,盘一盘德系BBA在纯电之路上的实时进度。
奔驰:高端先行,水往低处流
暂时抛开EQXX概念车,奔驰是目前BBA三家中纯电化最动筋骨、也最趋高端的。
EVA纯电平台发展出了EQS和EQE两款车型,前者已经开卖,后者箭在弦上。从各自车名的尾字母就可知,EQS和EQE定位于中高端。EQS和S级售价相当,EQE也很可能同理。而相对入门的EQA/EQB/EQC,则属于油电通用平台(高情商)。
EVA平台,这图咱经常用了
EQE是EVA平台目前的“下限”
刚发布的EQXX概念车,尽管独特的长尾设计看起来“跑味”浓郁,也拉大了车身尺寸;但2800mm的轴距数字,透露了它(的量产化版本,如果有的话)会是一辆与A级Sedan、CLA相当的紧凑型-中型车。
很高端GT?其实是个小家伙
概念车有很多种“概念”
对于一辆敢于公布完整结构的概念车,我愿给予基本而足够的尊重。
这张图后面还会用到
此图是在炫技“电驱系统对电池能量利用率达95%”云云,不过我们也能看到,EQXX概念车拥有完整而细致的底盘悬架结构。所以奔驰在官方稿中自豪地说“仅用18个月开发”,可不是18个月开发了一个装上一堆花哨玩意儿的壳。
EQXX的基本布局是这样的:
后置单电机+五连杆后悬架,说明是以后驱为主(或可上双电机四驱),原因请参见《电动时代没悬架什么事》。麦弗逊式前悬架,说明它不会是定位高端高性能的车型,结合前面2800mm轴距,再度表明这是一个用于A级到C级(GLA到GLC同理)、低于EVA(EQS/EQE)的纯电平台。
(尽管EQXX有很大的“炫续航”特质,由此,前麦弗逊也可能部分是出于极端化的减重考虑;但很难说奔驰会纯粹为了单一概念车,去做一个并未考虑量产的底层平台,悬架的基本结构对未来量产依然具备参考价值。
前麦弗逊既是减重所需,也体现了
纯电平台自然是妥妥的(否则
此前BBA在内的一些传统车企,就在寻求车身一体压铸方案。如果EQXX或基于此平台的其他量产车(比如衍生出SUV)在几年之后——比如2025——量产,新平台、新车型直接用上压铸后车身不是什么稀奇事。
此外,铸铝部件并不止于大型一体化后车身——本胡已经看到很多文章混淆了“压铸”和(特斯拉引领的)“大型一体压铸部件”(可参见《您的Model Y,正在被“压”出来》)。EQXX概念车的前悬架塔顶、前转向柱支架也采用压铸工艺,奔驰称之为BIONICAST(说是用了仿生设计)。
铸铝塔顶带来了4kg减重,对于冲1000km续航的EQXX概念车是必须。不过假如量产,考虑到该平台向下兼容的所谓“带宽”,类似EQXX这个尺寸、这个级别的车型,并不一定能用上铸铝塔顶(用上的话,请感谢预算部门开恩&竞品给力)。
与BIONICAST铸铝件同理,但更加不大可能出现在量产平台上的,是EQXX概念车的碳纤维后副车架。规模如此壮观的碳纤维部件,出现在主流价位量产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可以说是EQXX概念车私享,以至于官方新闻稿对此连句介绍都没有。
另一大碳纤维部件是电池包的上盖,在EQXX概念车之前,蔚来前两年也发布过与德国SGL合作开发的碳纤维电池壳体。所以你想想蔚来的定价也能想象,几年内奔驰入门级电动车用上这玩意儿的可能性也是非常有限。
碳纤维后副车架&后轴电驱
那么现实的东西有没有呢?还是为了减重,EQXX概念车后轴并未采用传统的钢制螺旋弹簧,而是非常特别的复合材料(玻璃钢强化塑料)弹簧。从官图来看,后弹簧上端是连接在副车架而非白车身主体,这意味着对路面震动的过滤路径又多了一层,对NVH也许是个好消息。
右上图要
此前,沃尔沃SPA平台就使用了类似的复合材料弹簧,据说起到了3kg减重效果。不过其形状是左右一体的单片板状(但依然是独立悬架),而EQXX则是曲折形状、左右各一。复材弹簧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现实的,也被认为是未来趋势之一,量产出现并成为该平台标配的概率是有的。
沃尔沃SPA平台后轴,黄绿色为板状复材弹簧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其实就一个:尽管目前的EQXX是个概念车、是个以1000km续航为目的的炫技之作,身上有诸多不计成本的技术武装,但同时它很可能是基于奔驰未来的普及型纯电平台而来,只等预算部门手起刀落,得到的就是EVA平台“他弟弟”——等奔驰给起个好名字。
所以这个“至多不会越过现有C级定位”的新纯电平台是个什么样,其实可以管中窥豹: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后驱为主,充分利用了纯电布局的优越性,和大众/奥迪MEB思路一致;很可能用上“特式”大型一体铸铝车身,以及复材弹簧等新材料技术,降成本减重量增续航;尺寸上限不会超过轴距2800mm很多,适用于C级/GLC(可能含,也可能不含)以下车型。
至于EQXX概念车本身,其实已经可说可不说。它的一切就是为了1000km续航而来,而这些大多都可以、可能在量产时被“现实”掉:
在长尾设计、可变空动部件等的帮助下,风阻系数低至0.17;400Wh/L高体积能量密度电池,100kWh电池包比EQS体积减50%、重量减30%;铸铝、碳纤维、镁合金轮毂全往上招呼,这个体积这个电池,车重仅1750kg;900V平台快充又减重,150kW单电机明显不是性能取向,实现95%能量利用率。
可变后扩散器,配合长尾减
EQXX这样一辆完成度颇高的概念车问世,意味着奔驰低于EVA平台、定位更低的纯电平台,进度大概已经接近完成。按照奔驰此前“2025年停止内燃机研发”来推断,它衍生出的量产车问世大概也就在这前后。
届时现有的EQA/EQB/EQC都完成了历史使命,纯电市场的主线也将从高端扩大到中端豪华车,第二个纯电平台的加入,将让奔驰新一代电动车从目前的EQS/EQE向下铺满产品线。
宝马:起早赶晚集,过去时了
自打市场层面不甚成功
宝马i系列是BBA中最早动手的,早得还不是一星半点。2014年,特斯拉还只有Model S一根台柱、Model X还是看得见摸不着的鲜货,用特斯拉跑Uber还是能上网络热搜的。然而i3仿佛21世纪版的奥迪A2,(结构性质上)与超跑同理的碳纤维单体壳车身昂贵、超前而效费比不足。用减重而非大电池来提高续航的思维,今天被证明是一条昂贵的弯路。
大概是因此,外界也大多猜测是因此,宝马一直到2020年才推出了下一款纯电iX3。虽然iX3基于CLAR通用平台并因此曾遭质疑,但宝马在2014-2020年间,也并不是坐看世间变化而毫无动作。
首先是插电混动产品线成了气候,至今是BBA中最有存在感的,还间接推动了宁德时代的帝国草创。其次是CLAR平台的油电泛用性,与EQC、e-tron相比,iX3竟是三者中唯一后车窗能降到底的(是的),整体上以较小的影响范围实现了较佳的电动性能。三者中最好的
很多人在嘲笑iX3销量比不上特斯拉时,似乎忘记了基于CLAR平台的成本优势——谁会指望它销量跑赢Model Y呢?
以油电泛用平台为前提,iX3是达标的
iX3之后的i4、即将到来的新i3(纯电版3系),其实与iX3是一奶同胞。不过在电池系统上,还是能看到宝马在所谓“油改电”上的小步迈进:从iX3上谨小慎微留出大量冗余空间、结构,到i4上平铺更大更薄的电池包。这些变化本胡在《你可能需要重新认识“油改电”》中提及过。
宝马大大方方对外宣称的全新纯电平台,要等到2025年问世的Neue Klasse(德语New Class)——名称来自1960年代的宝马经典车New Class,它分隔了宝马战后初期的“蛋车”Isetta时代,和如今我们熟悉的3系5系7系时代。
但在2020年底,宝马推出了一款并无前作的全新纯电车型iX。
这个iX什么来头,是油改电还是纯电平台?这个问题永远不要听车企
鉴于能看到这儿的朋友已经都是咱高价值读者了,这里免费附赠一个简单实用、基本不会错的油改电识别小办法:看白车身。
对,就是让卡老师直呼诶呦巨无聊的那个玩意儿。
官方给出的白车身图片往往角度刁钻,不会白白把隐私部位暴露给你,所以需要我们有一些特殊的观察技巧。保时捷Taycan的官方车身结构图是这样的,请仔细观察这个角度,有哪些部位被遮住了:
所以说拍照,角度很重要
从前方看非常明显的中央隧道,这是纵置引擎燃油车的结构特征,在燃油车上用于布置传动系和排气管,对于纯电动车毫无必要,而油改电则不得不直接继承。Taycan的平台被称为J1,但这无法掩盖J1是由大众集团MSB平台(Panamera、宾利)发展而来。
回到正题。宝马的CLAR通用平台电动车型(再次高情商),iX3不必多说了,i4的官方结构示图(没有给BIW图)看上去也很是那么回事,不过一旦转到前向视角,纵置燃油车的中央隧道结构就显露无遗了。
隐约还是能看到的
那么终于绕回来,iX究竟是宝马继续油改电的产物,还是宝马对纯电下定决心的开始呢?
答案是,都是。
无论是宝马官方BIW示意图,还是车身制造过程的截图,都清晰展示出iX“隐私部位”的一马平川,绝无任何燃油结构的遗留痕迹。事实上,宝马至今只有三款车型的底盘代号是i字头:i3(i01)、i8(i02)和iX(i20),而iX3和i4则是沿用了CLAR平台的G字头。
注意前排脚下是完全平整的
车身中间并没有“沟”
iX前车身,对于油车,箭头处结构已经挡住发动机了
然而iX的基础平台并没有一个新的名字,因为它实际上是CLAR平台高度定制化的产物。宝马用一系列铝材、碳纤维、高强钢部件,为iX创造了一个几乎量体裁衣的车身结构,所以我们能在BIW图中看到大量的铸铝材料。
好的一面如Model Y的一体压铸,大量新设计的铝材起到了减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车身刚度的作用,高刚度的NVH优势也让iX能担得起昂贵的身价;不利的一面,iX本身成本不菲也售价较高,而这个CLAR高度定制化的纯电变体,也不具备(或很难)向下兼容到较低定价车型——像是EQS到EQE那样。
所以宝马在iX之后,下一款纯电车型会是旗舰轿车i7,只有这个定价的电动车才有“开小灶”专门定制车身的条件(小声:然后咱们还嫌贵)。所以尽管i4和iX几乎是同时期开发的新车,但因为定价和级别的巨大差距,iX已经是纯电化的车身结构,而i4和新的纯电3系还要继续沿用类似iX3的CLAR泛用化车身。
iX这样定制化的车身结构,与纯电平台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要能兼容从低到高一整条(或至少部分)产品线、要能快速发展出各种衍生车型,还要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未来发展、为产品线各方面今后数年的进化留出一定余地。这自然是需要长达数年时间开发的,要做的事越多,需要的周期也越长,没有捷径可走。
宝马真正意义上全新的纯电平台New Class定于2025年就位,考虑到宝马在2021年初才公布这一决定,大概率New Class彼时刚刚启动,提前完成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在这之前,iX和新的i7能拥有基本媲美纯电平台的电性能,下方产品线则依旧要靠CLAR当初的泛用化设计来支持。
谈不上好消息坏消息,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在,2021年决定开发纯电平台和几年前就动手,资源和信心是不同的。据目前非常有限的消息,New Class在快充方面将一步到位,直接就是800V高压;将取代现有的FAAR(横置)和CLAR(纵置)两大燃油平台,不会像奔驰(EVA+EQXX新平台)、奥迪(MEB+PPE)那样双线作战。
从油改电到纯电平台的竞争与发展都是动态的,并不存在一朝未竟便命悬一线、一旦达成便高枕无忧的神奇技术点。
奥迪:背靠大树,不光好乘凉
和奔驰宝马相比,奥迪的情况其实相对简单。
奥迪是BBA中第一个全面投身纯电怀抱的,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大众集团的整体性战略,另一部分是奥迪主观上更希望尽早转型获得先发优势。
尽管奔驰的高端纯电平台走在了前面,但如果把视角拉远,整体进度其实是奥迪最靠前。大众几年前就规划了MEB和PPE两大纯电平台,如今前者已经从2021年开始销售,后者准备在2023年问世。奥迪很快就会拥有全线纯电化的技术条件,奔驰和宝马都需要等到最早2025年。
MEB平台的基本情况无需再多说,大众ID.系列已经渐渐走上正轨,奥迪方面则有上汽奥迪Q5 e-tron和一汽-大众奥迪Q4 e-tron准备上市。背靠着大众集团,让奥迪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代价,拥有一款适应大批量生产的纯电平台。
但另一方面,奥迪也更加需要解释,挂着奥迪车标的MEB与大众ID.系列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在燃油车时代,这个问题就曾困扰MQB横置平台的奥迪入门车系,纯电时代这个问题只会更加被凸显。
大家都是MEB……
PPE平台的大体情况也早就曝光,与MEB的主要区别是更高的底盘硬件配置(前双叉臂、空气悬架、全轮转向等等)、800V高压快充(MEB是300-400V)、更适应低矮车身的电池方案(利于衍生轿跑车之类)等。当然车身材质也必定会更高端化,只是目前还没有量产车作为案例。
PPE拥有高低两种构型,适应轿跑车or SUV
PPE平台目前已知的规划,至少有A6 e-tron和Q6 e-tron两款新车。按照MEB的经验,PPE的最终性能并不让人担心,更高端的定位也不容易出现MEB后鼓刹之类的麻烦,但奥迪依然要面对同一个问题:如何与合作开发PPE平台的保时捷区分开来,二者怎样分治和重叠,各自呈现什么特质。
共用J1平台的奥迪e-tron GT,就即将面对与保时捷Taycan的同室操戈。
PPE的适应范围瞄准了高端市场
A6 e-tron概念车,非常接近量产
同在大众集团屋檐下,让奥迪能享受(当然也必然有贡献)MEB和PPE平台快速、系统的优势,但也要面临BBA中另外两家根本不存在的“身份问题”。而在电动时代,这个问题只会比燃油时代更加难以解释,并且没有先例可循。
至于未来,大众集团还规划了下一代SSP平台,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想得更多。但那是更加遥远且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也就超出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虽然在互联网世界中,传统豪华品牌一会儿“一旦转身立刻秒特斯拉”、一会儿“在特斯拉面前就是诺基亚”,但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观察和理解,不难认识到上面两种看法都是今天荼毒互联网甚广的过度简化问题、非此即彼。
德系豪华品牌在纯电进度上有先后之别,但都没有决定性的超前或落后,超前有超前者的成本,落后有落后的资本。下注永远要看自己的筹码,动不动all-in是空手起家的最佳决策,而对于有牌可打的人,保证自己始终不下牌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