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8日举办的NIO Day上,蔚来汽车发布了继ET7之后的第二款轿车ET5,但ET5却被创始人李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抢走了风头。
李斌说:“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
此话一出,顿时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评论这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也有人说李斌飘了,还有人认为这是李斌故意发表奇葩言论来涨热度。
李斌这句话明显存在偏颇,通过把油车贬得一无是处,来夸大电车的优点。
事实上,这不是李斌的“独门绝技”,在推广电动车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电动车制造商都存在夸大宣传、用力过猛的行为,自动驾驶就是最好的例子。
01 现阶段电车不可能替代油车
李斌的这番质疑肯定是不合理的,现阶段的油车和电车各有优势,绝不存在一方可以完全替代另一方的可能。
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车固然有很多优势,比如环保,用车成本低,保养便宜,不用缴车船税,加速快且动力输出更平顺,智能化程度高,娱乐功能更强,可以在一些限购城市快速上牌,甚至连电池安全性和续航里程这两大痛点也在持续得到解决。
但是,这不代表电动车没有缺点。相反,电动车还有不少短板,包括一些大大影响用车安全和出行体验的短板。
目前用户反响最大的问题是长途出行充电难。今年国庆期间,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大排长龙,有车主为了充电1小时而排了整整4个小时的队,也有车主为了抢夺充电桩使用权而大打出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电桩网络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用户的用车体验。然而,我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虽然在快速增长,但却存在充电车位被油车占用、因兼容问题不能充电或者发生故障,导致无法使用。
至于私人充电桩,更是因为小区停车位紧张、配电不足、改线成本高等等问题而无法安装。
近日,有威马W6车主在社交媒体发文吐槽随车配送的充电桩无法在小区顺利安家,并表示“自己非常苦恼,甚至都有点后悔了”。
对此,威马汽车CEO沈晖回应称,“每次听车主向我抱怨充电桩安装难问题,心情都很沉重。”他还坦言,今年威马交付了4万多台车,但随车配送的充电桩,却有近2万根送不出去。充电设备安装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充电时间长也是影响电动车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电动车充电10分钟大约可以驾驶5公里,通过技术优化升级,有的车企号称掌握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充技术,但比起加油5分钟续航600公里的燃油车,仍然毫无优势可言。
续航里程更是一个飘渺不定的数字。NEDC续航里程与极端天气下的实际续航里程相差甚远,NEDC续航600公里,在寒冷的北方实际续航可能只有300公里,悬殊的差异不仅大大影响用车体验,甚至可能对用户造成极大的麻烦。
此外,电动车购买成本高,同样级别的车型,纯电动车一般要比燃油车贵两三万块,保值率也不如燃油车,电动车一年折旧率与燃油车三年折旧率相当,这些都是电动车当前存在的短板。
至于自燃自爆的问题,近两年在电动车大量转用磷酸铁锂电池后,动力电池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但仍然不乏充电自燃自爆的案例。安全性仍然是不少消费者不愿意选择电动车的一大原因。
所以,燃油车目前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极端环境,电动车更是毫无竞争力。
02 车企营销电动车需保持克制
通用了100多年的燃油车拥有不少电动车无法比拟的优点,绝非仅仅是能“闻到一点汽油味”,消费者购买燃油车自然无可厚非,为什么李斌却说想不明白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买油车?
是李斌一时口误,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大放厥词给蔚来ET5拉流量?
李斌是汽车媒体出身,自然具备舆论的敏感性,其一直以来以坦率的性格和富有亲和力的形象示人,并未发表过明显不当的言论,这次怎么“翻车”了?
尽管大部分网友都对李斌心怀抵触情绪,甚至不乏义愤填膺,但笔者还是愿意相信,李斌只是一时失言,并未为了涨热度而刻意放厥词。
创办蔚来汽车时,李斌说过,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创业。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蔚来汽车,每天都与电动车打交道,在这种高涨的热情下,李斌与媒体交流时逞一时口实之快,并非毫无可能。
如果说李斌是为了达到给蔚来ET5涨热度拉流量的目的,汽车媒体出身的他应该清楚,这句话在博眼球、涨热度的同时,也极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甚至产生敌视心理,这不仅不能为蔚来带来更多订单,甚至还会给蔚来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回顾汽车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做电动车的企业家似乎很容易出现夸张的言论,电动车企业对产品功能的宣传也过分夸大。
比如自动驾驶,今年8月,在一名31岁的企业家命丧蔚来ES8“自动驾驶”引发的车祸后,公众开始将矛头指向了电动车企业——目前还没有企业能够完全实现自动驾驶,但车企在宣称这一功能时,却喜欢把“辅助驾驶”夸大为“自动驾驶”。
“智能”、“自动”等字眼在许多电动车企业的宣传中高频出现,甚至还出现在一些正式文件中,这往往会让消费者把目前车企所掌握的“辅助驾驶”误认为是“自动驾驶”,并在使用这些智能辅助系统时过于放松,降低戒备心,最后酿成无法弥补的悲剧。
事件发酵后,电动车品牌纷纷修改对驾驶辅助系统的描述,删掉了“高级”、“自动”等字眼,弱化“自动驾驶”概念,但是,无辜失去的生命却永远回不来。
新生事物有争议很正常,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争议中成长,我们要警惕的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夸大宣传、不实宣传,尤其是汽车这种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商品。
惨痛的教训告诫所有电动车制造企业,再怎么急于营销电动车,再如何激情的诉求,也要遵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底线,以高度责任心保持最大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