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不对弱势群体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支持,那又哪算的上是什么美国上流社会呢?”
随着昨天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公布,不出意外呼声很大的《绿皮书》获奖了。
《绿皮书》剧情通俗易懂,表达寓意浅显,一部标准的黑人LGBT平权电影。就是前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合家欢版,连男配都用的一个人。
作为电影行业最受人关注的奖项,历届奥迪卡电影自然从架构到寓意都是合格的。只不过现在的奥斯卡,并不能代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最高认可,它已经偏离了学术上的标榜作用。
1
比如这两年美国艺术届对保守党上台很失望,于是平权题材就成了奥斯卡的门槛。
《月光男孩》《水形物语》《绿皮书》,再到前几年的《为奴十二年》,最近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里,有4部都在为弱势群体平权。
男主角要是个gay就能入围评委们的视野,要是黑人gay那就完美了,基本上已经把小金人的半条腿塞进怀中了。
浸淫电影行业多年的高晓松同志已经摸清了这个规则,所以阿里文娱投资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虽然阿里上次压宝的《三块广告牌》和奥斯卡失之交臂。
其实每年发行的电影有限,按照这个规律摸,投资电影比A股好选多了,一本万利。
2
电影既然兼顾了文化传播的重任,奥斯卡这么密集的向弱势群体表现政治正确,大抵是由两种情况产生的。
第一种是,矬子里边拔将军。我们确实也没有发现奥斯卡入围电影里,有什么比获奖影片更好的电影,皆为泛泛之辈。
连续几部最佳影片如果放在94、95年入围都难。所以这几年连电影小年都算不上,大概算是电影MINI年。
这样不如四年一选,对大家都是个解脱。
第二种是,艺术届已经向一种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这些电影不是抗争,也不是平权,而是一群WASP(泛指最早从欧洲移民去美洲东海岸的白人新教徒)老爷们埋单剔牙后的舍粥消遣。
这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和提升吗?
《为奴十二年》讲肤色,《月光男孩》讲性取向,《绿皮书》讲肤色和性取向。
这些影片看起来就是一群住在小洋楼里中产阶级们在消遣他们无处发泄的同情心。
这就像在万恶旧社会有七八房老婆的地主老爷们逢年过节要给穷人施粥一样。如果要不对弱势群体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支持,那又哪算的上是什么美国上流社会呢?
当年水果姐因为特朗普竞选成功,而没有见证第一个美国女总统的诞生,导致伤心欲绝,痛哭流涕,不能自拔,爽约了淘宝2016年双十一晚会的商演。
这才是政治正确。
3
在最熟悉的汽车行业,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特朗普不止一次因为中国“胁迫”美国车企向中国车企技术转移换取市场而跳脚,但是你却基本看不见外媒报道向中国转移技术的大车企有什么样的抱怨。
无论是大众、通用、福特还是丰田,是因为怕得罪中国市场吗?
是因为这些车企巨头们十分清楚明白,向中国车企转移的这些技术,完全不足让他们感到任何威胁。
相比于外国车企忍气吞声的被“技术换市场”,这个场景更像是外国车企们来中国这片热炕头儿吃了个酒足饭饱,擦擦嘴觉得怪难为情的说:我这次没有空手来,特意从家里带了点土特产。
这就像《三体》里,智子锁定了地球人的粒子对撞机以后。任中国科学家们一阵猛如虎的操作,又是接近光速的飞船,又是可控核聚变等等。
智子只有一句话:“主不在乎。”
这是一种从骨子带出来里的傲慢和偏见。
车市普涨的时候,那些被外国车企 打通了任督二脉的自主品牌,都喊着要攻下合资品牌阵地。
结果这次2018年车市普跌,奔驰、宝马、大众、丰田销量一个比一个稳健,倒是那些“得到真传”自主品牌,哀嚎一片。
中美共同研发发动机,为自主品牌发展提供正能量,文体两开花,吸引消费者多多关注,看似不错。但天下没有赔本的买卖,这对于发展了一百年的的海外车企来说,只不过是湖里的一瓢水。
传道受业解惑,是海外车企真没拿自主品牌当回事。
要不深耕中国市场,在中国为中国,那又哪算的上是什么国际一流大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