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于11月25日在北京开放,在收费功能向公众推送首日,一位北京亦庄居民使用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完成首单付费。这是北京市启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以来,产生的首单自动驾驶付费订单。
![]()
此前,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在红杉科技峰会上说道,电动车是上半场,智能车是下半场。如今,国内自动驾驶迈出商业化第一步,这标志着自动驾驶正迎来“下半场”——商业化运营阶段。
更多应用场景即将解锁
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现阶段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投入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
![]()
依据此次管理政策,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企业可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在向乘客明确收费原则、支付方式等信息的前提下,方可开启体验收费服务。
目前,试点服务的上下车环节需由乘客走到固定站点,而非自己随意设置。站点之间间隔300至500米,用户步行即可到达,这背后有对违停地段、绿化带和事故高发点进行规避,总体出于对乘客安全的考虑。
据了解,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目前,百度收费标准为“起步价18元,里程费4元/公里”;小马智行从11月26日起一口价4.9元。如果自动驾驶服务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申请主体和驾驶人将共同承担责任。
![]()
可以看到,此次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服务的整体定价,参考了专车和网约车的定价机制,并且前期优惠力度很大。这也很好理解,如同最初的打车软件一样,这一阶段需要让用户接触和认可其整体服务体验,只有获得更多的数据,才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数据积累。
据了解,在广州、上海等地,虽然还没有商业化落地,但也都已经开始提供自动驾驶载客运营服务,同时,车路协同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相信不远的将来,将会有更多商业化落地的城市出现,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已经不算遥远。
智能车吹响下半场哨声
技术、成本、政策等是制约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主要因素。当前,自动驾驶企业已进入下半场征程,整个行业已由技术验证、产品开发迈向商业化布局阶段。
![]()
商业化试点代表着Robotaxi进入行业发展新的高度,自动驾驶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高精度地图、车路协同路侧智能设备铺设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后,自动驾驶汽车才能安全运营,但这些都需要大额投资。
北京开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许可,就是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因此,开放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为自动驾驶企业打通了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闭环,将鼓励和引导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模式探索和创新。
![]()
根据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到2025年,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就可以和传统出租车持平;2025年以后,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成本就会比传统出租车要便宜,或许将开始大规模替代传统出租车。
目前,国内早已有百度Apollo、小马智行、AUTO X等企业进行自动驾驶实地验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规模。
![]()
目前,商业化试点的每辆自动驾驶车都配有安全员。从试点开启,到走向未来的自动驾驶规模化运营,关键还是要进一步攻克涉及自主行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何逐步将安全驾驶员从车上撤离下来,降低或消除安全驾驶员本身的成本,以便形成商业盈利闭环。
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已不遥远,商业化运营试点,对于提高交通安全和出行服务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