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消息所示,小米汽车将在北京经开区分两期建设累计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而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将确定于2024年下线。
在今年的3月30日,小米掌门人雷军高调宣布将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再次之前,雷军与特斯拉频繁互动,近些年也投资了近10家涉及智能电动车领域的企业,这次高调宣布的背后,是雷军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2次正式的董事会后的决定。
今年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注册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出任法人代表。
有人认为,2024年小米汽车才量产下线是否有些过迟了?这点疑问针对两点,一是目前巨头已现,2024年的小米介入战局是否还有余地?二是从注册到量产,三年周期是否太长?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三年周期究竟长不长?我们参考一下国内几大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之路,蔚来2014年11月成立,首台ES8在2018年实现交付;小鹏2014年中成立,2018年底推出首款车型;理想2015年中成立,2019年底开始交付。可见,从注册到设计到研发再到量产,平均周期为4年左右,因此,小米2024年完成量产交付,周期并不短,相反,得益于小米目前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3年周期在行业内已属领先水平。
回到第一个疑问,2024年的小米介入战局是否还有余地?个人认为,有,且小米造车所具备的优势,反倒是其他新生品牌所缺乏的,首先说说品牌方面的原因,小米品牌作为汽车“外行人”却备受期待,这其中有着很多耐人寻味的原因,小米品牌目前的属性,有相当强烈的智能消费工业品的标签,而这一标签,目前来看也已经非常契合智能电动车产品,毕竟除了代步需求之外,目前多数的新能源车,承接了不少以往智能设备终端机的功能,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小米的品牌形象将很顺利的迁移给小米汽车。
其次,小米品牌的口碑已经建立稳固,作为创业公司能在如此之快的之间内做到手机行业巨头地位,索取者,乃人和也!小米没有苹果的生态和软件能力,没有华为投入海量资源的自研能力,却胜在捕捉用户需求和改换了沟通用户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小米,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品牌,消费者粘度极高。
其三,便是小米产品的海量用户积累和偏年轻化的消费族群特征,直白点说,只要将手机、平板乃至智能家居产品等与小米汽车做深度协同,小米汽车就具备极好的“可玩度”,而这些,正是年轻消费者所钟爱的。
上述优势综合起来看,几乎是小米汽车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而造车相关,譬如人力资源与供应链资源整合,相信对小米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毕竟有着创业基因的小米,这是天然具备的能力,因此,小米汽车这块豆腐,到了2024年应该放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