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碳中和”这个词,大家是不是已经麻木了。不过,看似无形的“碳中和”却是悬在各大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品汽车注意到,此前丰田、大众、通用等汽车集团基本都发布了“碳中和”战略,随着起亚“碳中和”战略的发布,目前全球销量前十(2020年销量排名)的汽车集团中,只有FCA和PSA尚未看到清晰的路线图了。
起亚的“碳中和”实现时间和路径有何特点呢?
![起亚宣布2045年实现“碳中和”,早了还是晚了?]()
2050是“底线”
在实现“碳中和”一事上,欧美日企业可谓先行一步,特别是进入2021年,全球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纷纷公布“碳中和”时间表。
我们看到,多数汽车集团都在7月份之前发布了碳中和战略,其中通用、福特相对较早,在今年年初即宣布;德国的大众、戴姆勒均在今年7月份宣布(其中戴姆勒是升级了此前的“2039战略”)。不过,今年刚刚合并成立的Stellantis集团至今尚未看到清晰的“碳中和”路线图。
![起亚宣布2045年实现“碳中和”,早了还是晚了?]()
与这些企业相比,起亚的发布时间并不算靠前(其中现代汽车在9月发布了“碳中和”),但是从实现的时间节点来看,戴姆勒、通用汽车、现代起亚三家却是比较激进的。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都是“碳中和”,但各家对碳中和的定义略有差异,比如戴姆勒的“碳中和”计划,到2039年时,奔驰将在汽车生产和汽车正常使用过程中实现完全碳中和;而通用是2040年实现全球产品和运营的碳中和。
起亚的“碳中和”又有何不同呢?
减碳“三化”
在实现碳中和的路线中,电动化成为所有企业的首选动作。
比如大众汽车CEO贝瑞德就表示,到2030年,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销售的电动汽车将至少占总汽车销量的70%,而在北美和中国市场,这一比例将超过50%。其它品牌如通用、福特、本田、日产等莫不是如此,起亚当然也不例外。
![起亚宣布2045年实现“碳中和”,早了还是晚了?]()
根据消息,起亚将把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最大的车辆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小化,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前提,扩大电动化转型。从2035年起,起亚计划以欧洲市场为开端,到2040年在其主要市场实现仅销售电动化车型的目标,并以此消除车辆行驶时产生的碳排放。另外,起亚将在2030年之前在其全球运营网点将所有业务用车替换为电动汽车,以减少其运营网点的碳排放。
略有意外的是,通过起亚与大众不难看出,在面对“碳中和”时,欧洲显然比中国的优先级要高,因此在新能源车的投放方面,国际巨头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市场。
“减碳”的第二步就是工厂低碳化。到2040年,起亚决定实现用再生能源发电代替全球所有工厂用电需求的RE100行动。这也是为了到2045年将所有工厂及办公设施的碳排放量变成“零”的重要一环。为了实现快速能源转换,起亚将短期内在韩国、美国、中国、印度的生产设施中积极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
在产品和工厂之后,起亚将减碳向供应链延伸。据悉,起亚将率先支持在主要零部件及原材料的供应链减少碳排放,比如通过最大限度减少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工艺所生产的环保“绿色钢铁(Green Steel)”将从2030年开始分阶段应用于汽车批量制造。
除了这“三化”(产品电动化、工厂低碳化、供应链绿色化),起亚还有一个更大的减碳愿景——蓝碳。
![起亚宣布2045年实现“碳中和”,早了还是晚了?]()
目前,起亚正在推动“蓝碳项目”(海藻、海滩等海洋生态系统吸收的碳)。今年7月,韩国五大海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五大海滩每年可吸收26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1万辆内燃机汽车一年的排放量。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起亚将与海洋水产部协商合作方案,以恢复和创建具有出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海滩。在海外,从2022年开始起亚将与荷兰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合作,收集海洋塑料垃圾,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此同时,这些回收的原料还将用于汽车制造。
中国品牌减碳刚上路
回到开篇的话题上,当我们看完欧、美、日、韩主流企业的减碳时间表以后,不禁要问中国车企的“碳中和”战略都是如何规划的。
2020年9月,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首次明确了我国碳中和时间表。自此,中国车企也开启了减碳之旅。
![起亚宣布2045年实现“碳中和”,早了还是晚了?]()
目前,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已经发布了相关的“碳中和”目标,且都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了“2045年实现碳中和”,只是尚未看到更详细的减碳规划。而更多企业要么只是针对局域业务减碳,要么尚在研究规划。整体来看,自主品牌的减碳才刚刚上路。
看了这些内容,想必你对起亚的“碳中和”有了一个认知坐标,更对全球主要车企的“碳中和”有了一个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