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股市为什么如此看好特斯拉?
特斯拉的市值还在涨。
美国东部时间,10月25日,特斯拉股价冲破1000美元,市值达到关键节点“万亿美元”。
随后几天,特斯拉市值继续高歌猛进,10月收盘最后一刻,已经触及新顶峰1.12万亿美元。
![]()
★“万亿美元”究竟有怎样的分量?
这是历史上第一家进入“万亿美元俱乐部”的汽车制造商,“俱乐部”的成员多是科技公司,包括苹果、亚马逊、微软。
马斯克的身价随之暴涨,超过2800亿美元,等于2个比尔盖茨或2.7个巴菲特,稳坐世界首富的宝座。
![]()
★特斯拉:市值为何如此凶猛?
整个行业都在寻找这个答案。最直接的“诱因”,应该前不久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
随便拿出其中几组数字。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内,汽车业务贡献了120.57亿美元的营收,以及36.73亿美元的毛利润。
论赚钱能力,特斯拉是当之无愧的“利润奶牛”。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了30.5%,即使扣除“碳积分收入”,毛利率也有29%。
![]()
再做一个横向对比,这样的毛利率在行业里,该是怎样的水平?
先看传统车企中,相对有代表性的丰田汽车,在行情较好的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约为19%。再看造车新势力,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蔚来的毛利率是20.3%,小鹏的毛利率是11.9%,理想的毛利率是18.7%。
毋庸置疑了,特斯拉真的挺能赚钱的。
★特斯拉:为什么这么赚钱?
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卖得车足够多”。
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产量共23.78万辆,交付量为24.13万辆,并且给出了第四季度“非常乐观”的产量估计,即年底实现年产100万辆。
上海工厂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接上数据,第三季度,上海工厂的产量为12.9万辆,占到了特斯拉全球总产量的54%。如此计算下来,上海工厂完全是“满负荷运营”,甚至已经超过了最初规划的45万辆的(年产)产能。
一个朴素的道理,产得多,才能卖得多,最后,才能赚得多。
![]()
对行业熟悉的读者,此时想必会心生困惑。2021年是“缺芯”的一年,诸多车企产不出汽车,为什么特斯拉却可以满负荷运转?
这家公司不缺芯吗?他们是怎么解决芯片问题的?
答案是,特斯拉也面临缺芯的危机。不过,特斯拉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从分布式,转化为集中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诸多微控制器的功能进行了组合,减少了一定的需求量。
同时,特斯拉整体仍算是“船小好掉头”,所以,芯片切换也比较自由,而且,特斯拉的软件自研能力比较强,即使是全新的芯片,也可以通过重新设计软件,完成供应切换。
![]()
★特斯拉:如何赚更多的钱?
在特斯拉心里,一定想着赚更多的钱。
赚钱有两个方向,要么减少支出,要么增加收入。
减少支出,就是降低成本。如今,特斯拉化作“成本巨兽”,尤其在制造线上疯狂降低成本。
![]()
在特斯拉透露的有限信息中,特斯拉将采用巨型压铸机,将车身部分零部件压铸成型,以期大幅减少零件数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电池组件,极大程度地模块化。之前,将一节节电芯,用特别的胶水粘在一起,已经相当集成化了。如今,特斯拉决定将电池和车身整合在一起,零件数量继续降低,而续航里程还可以继续增加。
![]()
![]()
那么,增加收入该是怎样的途径?
特斯拉奉行极简,这种思想体现在方方面面。直营模式,已经剪除了任何不必要的支出,在服务上,同样是能省则省。
但是,特斯拉非常早地提出了OTA升级的收费策略。既可能是对车辆某些硬件功能进行远程开通,也可能是对自动驾驶能力进行远程升级。而这些升级服务,都需要付费,也是特斯拉后续增加收入的多元途径。
★写在最后
新能源股票高歌猛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连带着,传统车企也在谋求新的机会,尤其在资本市场的潜在可能。
大家或许仍然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中,传统造车巨头们不差钱,渴望融资是新势力们“缺钱”的选择。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可以撬动更大的资金盘,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脱胎于传统车企的新品牌纷纷出现,融资上市也是方向之一。
或许,特斯拉开了一个好头,而更大的戏还在后头。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