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曰:
随着众多竞争者的入局,或将打破共享出行现有格局,其市场份额也有望被重新调配。但不可否认,短期内共享出行盈利难是所有企业都将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对共享出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还是用户体验。谁能为我们的未来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那么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手机里不可替代的那款软件。和名字,品牌真的没啥关系。
近年来,得益于共享经济进行得如火如荼,共享出行也就成为了时下最时髦的话题。纵观全球,共享出行市场都被看作是一块大蛋糕,不停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作为新兴行业,共享出行颇受资本的垂青,成为了热门的投资领域。
无数的企业投身于共享出行,势要抢占这一风口。然而大浪淘沙,经过前期的洗礼和市场的筛选,一些人活着,而另一些人已然淘汰出局。在全球的共享出行市场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独角兽”企业。
类似在美国市场占主导地位的Uber、Lyft,“垄断”东南亚的Grab,当然还有我们国内的滴滴出行。他们在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共享出行领域,都拥有绝大多数的份额和话语权。然而,将这些企业拿到一起来看,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盈利,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难题。
亏损,则是目前全球共享出行巨头的普遍现象。
先看国内。
滴滴6年“烧”掉390亿
得到份额却宣布裁员过冬
几年前,我国的共享出行市场还是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各式各样的打车软件装进了我们的手机。
但随着滴滴和快的以100%换股方式进行合并,随后滴滴又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经营业务,国内的网约车市场就呈现出了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态势。
慢慢地,我们的手机约车软件也开始做起了减法,滴滴出行则成为了被多数人保留下来的那一款。
当然滴滴出行也成为了国内网约车市占份额最大的那一家。但如果让马拉车市用一句话来形容滴滴出行,“一直在发展,一直未盈利。烧钱得份额,寒冬却已至。”是比较恰当的。
近期,网上传出滴滴2018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刚被传出巨亏没两天,滴滴就主动宣布要裁员过冬。
滴滴出行CEO程维
2月15日的滴滴月度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事实上,不光2018年在巨亏,滴滴从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就是以“烧钱”的方式存在。不仅没有实现盈利,6年时间里共计烧掉了390亿元!
放眼全球,不止滴滴
共享出行巨头都在亏
不止滴滴,全球共享出行的企业几乎都陷入了亏损泥潭。
▏Uber、Lyft严重亏损
据Uber公布的年报,这家公司2018年全年亏损达18亿美金,换算成人民币比滴滴只多不少。
光是2018年第四季度,Uber亏损就高达7.68亿美金。Uber表示这是因为公司在产品线方面的投入增加以及竞争加剧所导致。
作为Uber在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Lyft也同样处于亏损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计划在今年内进行上市,只是方式或许有所不同。
▏“垄断”东南亚市场的Grab也在亏
东南亚,同样拥有着巨大的出行市场潜力。从印尼到缅甸,这一超过6亿人口的市场,移动出行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0亿美元。
创立于新加坡的Grab是东南亚第一家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Grab占据了东南亚95%的第三方出租车打车市场以及超过70%的私人打车市场。
虽然这家公司目前并未对外公布具体的财务数据,但据了解这家在东南亚出行市场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公司,同样处在亏损的状态。
为何盈利难,会成为世界难题?
▏“垄断”的背后暗藏危机
以滴滴出行为例,渡过了前期的抢占市场阶段,平台的抽成比例势必有所提高。平台抽成的上涨也使得网约车司机心里有了巨大的落差。
没有了竞争对手,对于用户而言,就成为了被薅羊毛的对象。打折券少了,服务质量下降了,造就了越来越差的用户体验。
加之去年所周知的两起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更是将网约车的监管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更加导致了当时正在筹备的滴滴出行IPO项目搁浅。在滴滴顺风车没有被“封杀”之前,顺风车是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年收入在8亿元。
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安全监管,现今的网约车市场都需要作出改变,这需要网约车企业、监管机构等多方努力。而更多竞争对手的入局,或许有助于其健康发展。
▏现金流的聚积,“独角兽”变身资本方
特有的平台属性,使得共享出行巨头们拥有了大量的现金流,而他们无一例外变身成为资本方。
IT桔子显示,滴滴作为资本方,从2015年到2019年,一共投资了29家公司,共投出去194.7亿。而大部分的投资,在短期内是看不到回报的。
而Uber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也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全平台公司。公司的“登月计划”Uber Freight以及Uber电动自行车,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的研发,为Uber未来在任何形式上的出行都做好了相应的布局。这些早期的投入与远期的回报,在短期内只能增加Uber的开支。
▏共享经济或许并不靠共享本身赚钱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共享经济的投放规模和能否盈利之间,是不成正比的。因为现在的共享经济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属性之下,其本质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
共享出行未来有很大可能,会从第三方广告主那里获得收益。而这或许是大多共享出行企业现阶段无法盈利,也要不断砸钱,抢占市场份额的动力所在。
车企频频入局为哪般?
国内的出行服务市场的火热,也让众多车企坐不住了,开始积极布局出行服务领域,并在企业战略升级中屡次提及从“生产制造商”到“出行服务商”的转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多家车企布局出行服务领域。
去年3月,奥迪和一汽在日内瓦签署备忘录,共同注资成立“一汽奥迪移动出行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专注移动出行服务和数字服务,并整合接管高端移动出行服务Audion demand+。
上汽集团也于去年11月正式宣布开启网约车业务,并推出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
去年12月,宝马集团宣布在中国进一步拓展旗下ReachNow即时出行(TM)业务范围,并将由4月在成都天府新区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来具体运营。
同时,宝马集团也是首家在中国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外资企业。
近日,吉利汽车也将专属开辟的曹操专车升级为曹操出行。
▏车企为何频频入局?
首先,根据相关预测,中国的网约车数量将以平均每年增长19%的速度,至2022年底将形成2600万辆的规模。车企在此时进军出行服务市场,有利于打开除生产制造之外的市场区域,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随着网约车服务变得日益流行,预示着汽车私有的观念将被弱化。这一趋势也迫使车企有必要重新考虑商业模式。
同时,由于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车企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现在很多1-2线城市的出租车甚至私家车,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比例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不断壮大,许多网约车运营商都正在扩充其电动汽车服务队伍。
最后,主机厂布局出行服务领域可以为转型出行服务商奠定发展基础。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商区域涵盖广阔,出行市场只是其中的一块细分区域。先期发展出行服务市场,正好可以为其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马曰:
随着众多竞争者的入局,或将打破共享出行现有格局,其市场份额也有望被重新调配。但不可否认,短期内共享出行盈利难是所有企业都将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对共享出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还是用户体验。谁能为我们的未来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那么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手机里不可替代的那款软件。和名字,品牌真的没啥关系。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