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某明星在赶往片场的过程中,由于车速过快,面对道路中央突然窜出来的骆驼,躲闪不及,不幸发生交通事故身亡。引得一片哗然与惋惜。很多小伙伴在看新闻的时候,关注点渐渐离谱,有一位粉丝问我:这件事是不是说明当事车辆麋鹿测试注水了呢?
他这个思路确实清奇,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麋鹿是什么说起,以及为什么要设定麋鹿测试。如图,下面这个憨憨的动物叫做驼鹿,驼鹿是鹿科里体型最大,身高最高的一种,在北欧,俄罗斯,以及北美,都很常见,咱们就拿瑞典来说,在瑞典生活的驼鹿超过350万只,妥妥的当地特产。
但是瑞典人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特产,这个铁憨憨蹦蹦跶跶的总成为交通肇事者,所以瑞典人不光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猎杀驼鹿,还用它们的名字命名了一种汽车安全测试的项目——Moose Test。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麋鹿测试。
按道理来讲应该叫驼鹿测试,但可能当时翻译的人也没搞清楚驼鹿和麋鹿的区别,就一直麋鹿麋鹿的叫了下来。顺便提一句,麋鹿是我国“特产”,也就是传说中的四不像。
扯远了,我们先说说驼鹿到底有什么能耐,能让车企为它设置专门的测试项目。在北欧,老司机会告诉你:如果你看见了狼,撞它,如果你看见了熊,撞它,但如果你看到了驼鹿,哪怕撞树,也不要和它硬刚。为什么呢?
因为驼鹿特殊的身材,首先它很重,成年驼鹿可长到600kg,部分驼鹿甚至可以重达1吨。其次,它很高,平均肩高1.85米,也就是较瘦我的身高。最后也是它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大长腿。这就导致当汽车撞到驼鹿后,最坚实的部位只能撞到它的腿,完全不能吸收撞击能量,而挡风玻璃和A柱,则会首当其冲的迎来近1吨的身体撞击。
这么说吧,撞上驼鹿,跟开车追尾钻了大货车没什么区别。甚至更惨点。北欧和北美很多研究机构也通过数据证明了这一点,一项来自于瑞典的研究机构显示,1979-1980一年里,驼鹿造成了650起碰撞事故,这其中的86%,牵扯到车内人员的伤亡。
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尽管驼鹿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所有动物的不到10%,但却造成了50%以上的伤亡事故。撞驼鹿事故的致死率,是其他任何动物的13倍之高。最早做出反应的,自然就是受驼鹿影响最严重的瑞典。
早在1948年,汽车中的战斗机——萨博,就记录了第一起由驼鹿引起驾驶员死亡的交通事故,冰天雪地加驼鹿,是瑞典的交通常态,在这之后,萨博和沃尔沃就成了全球碰撞安全领域的先锋。尤其是萨博,为了安全不惜成本,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钢材的质量有限,一开始萨博也扛不住驼鹿的正面硬刚,于是开始从其他地方想办法,比如1968年的萨博99开始,取消了钥匙开关在方向盘下的设计,而是放在了换挡杆附近,这一做法是为了在碰撞时,钥匙开关不会砸碎驾驶员的膝盖。这也让消费者开萨博99有一种开战斗机的感觉。别瞎想,这就是单纯为了安全的妥协。
到了70年代,钢材强度得到了整体提升,萨博就把自己的两根A柱连着车顶,做成了当时最坚固的结构,坚固到什么程度呢?在70年代的拉力赛场上,萨博900赛车是唯一一个敢不加防滚架的。
沃尔沃在碰撞方面也不怂,瑞典两个造车厂是世界上唯二能够硬刚驼鹿的,除了扛得住撞,他们开始琢磨能不能对这种动物进行闪躲,第一个琢磨出来的,还是瑞典人,不得不说,谁疼谁知道,疼了才着急。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人就开始测试市面上的在售车型在紧急情况下的闪躲能力,并公布结果,测试的大致方法就是由专业车手驾驶汽车,以一定速度滑行过程中,进行突然变道。汽车在不失控的情况下,通过测试的时速越高,代表汽车的闪避天赋加的高。
后来这一做法被ISO记录,最终在2002年变成了一项非强制测试标准。话说这个测试一开始没多少车企认,毕竟只有瑞典才又有冰雪又有麋鹿,可架不住瑞典人全世界买车搞测试,在瑞典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项测试终于算是出了名。
有没有车企在这项测试中损失惨重呢?有,1997年,瑞典人在麋鹿测试里,以60km/h的时速下,开翻了一辆奔驰A级轿车,然后给出的原因是“底盘设计有缺陷,容易翻车。”奔驰并不服气:谁会拿车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呢?记者回答到:瑞典人呀,因为他们要躲麋鹿。结果在这次测试以后,德国媒体开始称呼瑞典人的这项测试为麋鹿测试。而奔驰,也花费2.5亿美金的巨资,召回了所有已经售出的17000辆A级轿车。对盘进行改进,消除安全隐患。
麋鹿测试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其实就是汽车安全概念的普及过程,人们不仅在意一辆车跑的多快,内部多么豪华,对于极限情况下的操控能力也开始看重。不过有一说一,麋鹿测试结果不代表这辆车操控的全部。我们还是要把它当做一项安全测试的标准看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