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马来西亚卫生部通报称,截至当日中午12时,该国过去24小时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2242例,创下疫情暴发以来新高。在过去7天中,马来西亚累计新增确诊病例逾14.5万例,日均新增病例超过2万例。疫情影响下,马来西亚部分芯片基地处于“瘫痪”状态,这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缺芯”危机。
最近十年,东南亚地区一直扮演着技术供应链的重要角色,特别是马来西亚,承担了从汽车到数码产品电子元件的生产重任,所以它出事了,无疑让当下越演越烈的芯片荒雪上加霜。作为全球半导体产品的第七大出口国,截止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半导体制造商在东南亚当地设厂,短短几年间,吸引了英特尔、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巨头在当地设厂生产。
公开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的半导体封测业务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将近三分之一,而马来西亚的封测产能更是占据全球产能的13%,重要性不容小觑。这也意味着,一旦马来西亚受到不可抗因素的冲击,全球芯片的供应将受到挺大的波及。新冠肺炎逼停了马来西亚的多条重要生产线,特别是德尔塔病毒的冲击,直接让这个国家疫情失控,芯片停产的危机持续蔓延。
8月17日,据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透露,由于马来西亚疫情严重,某半导体芯片供应商的马来西亚Muar工厂继之前数周关厂,再度被当地政府要求关闭部分生产线至 8月21日,这将导致博世ESP/IPB、VCU、TCU等芯片受到直接影响,预计8月份后续基本处于断供状态,波及比较严重的有德国、日本还有我们中国。
首先是德国,深陷供应链危机,严重缺货的芯片是MCU(微处理器),它主要应用在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日系称为VSC)和ECU(电子控制单元)系统。目前国际上ESP的主要供应商有博世、天合、电装、大陆、德科和爱信精机,而博世所需的ECU和MCU芯片又来自意法半导体、日本瑞萨、荷兰恩智浦和德国英飞凌这四家半导体企业。8月3日,全球第一大车载芯片供应商英飞凌在财报发布会上称,其位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工厂因受疫情冲击自6月份起关闭了两个月,预计本月才能恢复生产,这直接影响了其对核心汽车客户的交付。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英飞凌推迟交付车载芯片,博世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ESP和ECU无法制造,层层影响下来,下游的整车企业自然大面积“受灾”。
然后是日本,东南亚是日本制造业的最前线,日本车企近几年将供应链逐渐向东南亚转移,比如泰国,是丰田的第三大海外制造基地(仅次于中国大陆和美国),因此受东南亚疫情影响格外严重。泰国疫情爆发后,丰田在泰国的三座工厂全面停工一周。马来西亚6月1日起实施全境封城后,丰田和本田在当地的工厂也随之停产。但受影响的远不止这些设在东南亚的工厂,就连远在海外的工厂也受东南亚疫情波及。进入8月,丰田在日本本土的两家工厂,以及位于巴西索罗卡巴和波尔图菲利兹的两家工厂,都因为零部件短缺而先后临时停产。本田位于北美和日本本土的部分工厂,今年相继因“缺芯”而短暂停产。
再有就是我们中国,大家其实可以从销量上看到,本田的产品在近两个月内出现了“滑铁卢”,就是受到“缺芯”影响,5月底6月初就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提前休假。丰田近日也关闭了广州一条装配线的生产,原因就是芯片等相关零件供应不足。不只是本田品牌,中国自主品牌可能成为重灾区。
按照中国的法律法规要求,每一辆车都必须安装ESP,而ECU相当于汽车的电脑,控制着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运行。目前,国内车企的ESP和ECU主要由博世和大陆集团供应,尤其是博世,几乎垄断了整个自主品牌。博世和大陆的ESP和ECU产量不足,绝大部分自主品牌将面临断供的可能。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汽车减产规模最大的一次,部分厂家的减产幅度将超过六成,而现在面上的消息很少,是因为中国汽车制造商缺乏及时公布信息的传统,危机不是不存在,而是被“遮羞布”掩盖。
另外之前还存在“不良心供应商”问题,不过国家很快就出台了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针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炒作、价格高企等突出问题的整顿公告,对投机者重拳出击。许多芯片囤货的经销商之前漫天要价的情况应该会得到有效抑制,芯片价格涨幅逐渐合理化,车企采购正常了,反映到终端市场上应该也就是时间问题。
由于新车供应减少,供需天平发生倾斜,加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新车销售价格也跟着上涨。大搜车智云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随着芯片供给紧张,今年部分厂商产能有所减少,折扣率也较去年有所收缩,汽车整体成交价呈上涨趋势。如果买车是刚需的话,趁早买吧,不然老司机怕几个月后会涨价咯。
老司机觉得恰恰是这巨大的变数,让国内芯片发展迎来了机遇切换。在“缺芯”中格外痛苦的自主品牌,会因为这种祸患的鞭策,加速朝着新科技方向转型。
早前乘联会方面也指出,现阶段全球汽车供需缺口较大,国际芯片供给不足导致国内部分车企减产损失严重,这给中国汽车业的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新车供应减少,供需天平发生倾斜,加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新车销售价格也跟着上涨。
因为芯片的短缺,汽车行业已经遭受了巨大的产能损失。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截至8月9日,全球范围内因芯片短缺导致的汽车产量损失已达585.3万辆,其中北美和欧洲地区损失最大,分别为187.4万辆和174.6万辆,其次是中国,达112.2万辆。AutoForecast Solutions预测,全球全年汽车产量最终损失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700万辆。
老司机认为,2021年全球汽车因缺芯导致的减产预测将超70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减产预测在100~150万辆之间。接下来的Q3,由于各主机厂计划在下半年弥补H1生产缺口,或加剧恐慌性追加订单及恶性竞争,芯片短缺情况预计将比Q2更为严重。并且因为马来西亚、东南亚等关键区域的疫情反复,增加了芯片供需缺口,2021及2022上半年芯片供给仍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汽车缺芯的压力,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推进,面临加剧的变数。如果我们对汽车行业的观察还停留在车型PK车型的层面,那么就将远远落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