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率上来说,是的。
因为概率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够支棱,不能为第三排乘客提供足够的垂向空间。
它们首先得保证有足够的头部空间,让人能坐得进去,那么下面座垫与底板之间的落差就只能缩小。
同时,即便是轴距去到接近3米,它们现阶段的车身结构也无法在保证前两排正常乘坐的情况下,给到第三排乘客能把腿向前摊开的纵向空间。
试想一下,乘坐者的臀点偏低,又蜷着腿,大腿下面得不到座垫的承托,这种状态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坐小板凳时的“蹲坐”。
只有极少数足够支棱的SUV才能给到第三排乘客正常的坐姿,比如今天K哥为大家带来的这辆林肯领航员。
它的第三排座垫前端与底板的落差接近40厘米。
事实上,“极少数”这个词语都还有些过于宽泛,因为林肯领航员已经是国内唯一在售的且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美式全尺寸SUV了。
想要第三排不拉胯的SUV,这就是唯一的答案,不考虑二手车的话。
但,应该不会有人是为了第三排才买这车的吧。。
K哥推测,买这车的人,大概率是看中它庞大车身和方正造型带来的巨量存在感。
这车,真的太大了。
长度5355毫米,已经超过了带“L”后缀的奔驰S级、宝马7系和奥迪A8。
高度1937毫米,比身高1米82的GLS都高出半个头。
宽度2073毫米,要知道,那款因身形庞大,使得驾驶员停车进库里很难的“库里难”的宽度,仅为2米整。
所以在时隔多年,K哥再一次感受到刚拿驾照时开车的心境:小一点的车位直接放弃,大一些的车位也要谨慎地前后揉好几把方向。
开在路上也特别斯文,不但不加塞、反而对别的要加塞的车主动减速让行。
原因有两个,一是还没开习惯,二是它的舒适性很高,尤其是前排。
因为领航员的前排标配了两张带30向调节、加热、通风和Active Motion按摩功能的记忆座椅。
这个“30向调节”是什么概念?我们就不说那些常见且你能想到的可调部分了。
你见过座垫下半部分的承托,可以左、右分开调节的么?
让你的左、右两条腿,能够在不同摆放角度下,都分别获得充分的承托!
你见过靠背的腰部支撑分成可独立调节的3段的么?
结合可单独调整角度地靠背上半部分,能充分适应不同人不同弯曲程度的脊柱!
即便做到这种程度,它都觉得还会有人找不到舒适的驾驶姿势,所以除了方向盘,它的油门、刹车踏板都可以进行前、后的位置调节!
看到这里可能会人问:它前排都这么厉害,那后排不得逆天啊?
并不会,领航员只配备了两个普通的第二排座椅,没有按摩、没有通风,只有加热,只能电动调节前、后位置和靠背角度。
从这不难看出,领航员在其位于大洋彼岸的原产国,同时也是其主销的地区,买的人都不是为了应对商务场合,并且是自己开。
我不知道国内有多少买来之后,执意要让司机来开,自己去坐后排的领航员车主。
如果有,那么可以像我们这辆借来的车一样,去后市场把第二排升级成带腿带通风、带按摩、带更多向按摩的座椅。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我还真的认识一个领航员车主,准确地说是“前”领航员车主。
他车买来,只开了两个多月就卖了,换了辆当时还不用加价的威尔法。
我问他为啥,他先是说出那句著名的“有些东西拥有过就够了”。
然后,他表示在知道“在中国拥有纯正的美式全尺寸SUV是什么体验”的答案之后,觉得“车太大,在国内日常开不够轻松”。
最后他反问我:“一百万,买什么车最能让人家觉得你深不可测?”
我也觉得是加价的丰田“保姆”车,虽然隔音差了些,但它和领航员一样,都拥有不拉胯的第三排座椅。
而领航员,除了其美式全尺寸SUV身份,还有什么能让人非买不可的理由呢?
总不能是因为它采用带大梁的非承载式车身并且能加92号燃油,可以陪你去更多不同的地方吧。。
讲真,如果你确实是想要体验“林肯之道”,我会更推荐你去买已经通过国产实现高性价比的飞行家。
更优雅,更精致,也更好开,高配车型同样有30向调节的前排座椅,并且音响系统更高级。
至于领航员,虽说各方面都符合这个级别应有的表现,但作为价值100万元的进口交通工具,我觉得没什么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