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斯柯达已经解散了在中国的营销团队,并且连带研发团队也一起解散,且根据该媒体说法,这一消息得到了多方的证实,真实度很高。但针对上述消息,上汽大众官方很快做出了假新闻的澄清。
实说实说,近几年,斯柯达近期在国内的市场表现确实称不上积极,这不免也让“退市”的消息在舆论中变得愈发真实。那么,这究竟有几分可信度呢?
只能说,斯柯达远比你我想象的坚挺。如今斯柯达不仅在产品、营销与渠道建设上都有种种新举措,而且,其所背靠的大众集团也在源源不断的提供技术支持和充分的后勤保障。所以说,于情于理,斯柯达真的不具备“退出”的理由。
谋变
所谓事出有因,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继2018年在华创下年销34.1万辆的“巅峰表现”之后,斯柯达的销量始终不愠不火。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今,短短三年的时间,斯柯达就从34万辆跌至17.3万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最终将“解散营销团队”的消息演变为“退出中国市场”,并引发了轩然大波。在不少人看来,这一消息无异于“流量密码”,唱衰斯柯达的声音不绝于耳。
话又说回来,虽然从销量来看,斯柯达确实不复以往,但斯柯达正在积极的谋变更是一件不争的事实。
在大众集团销售负责人Christian Dahlheim看来,斯柯达在中国市场“有必要采取行动”,从而阻止销量下滑。
当然,斯柯达已确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自救
所幸的是,在市场压力之下,斯柯达并未自乱阵脚,而是大刀阔斧的梳理出一套完整的改革体系。
首先,明锐PRO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正如朗逸之于大众一样,明锐对于斯柯达也有着重要意义。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市场表现,极大地决定了斯柯达未来的发展走向。
正因如此,从今年5月份上市的全新一代明锐PRO身上,我们便能看出斯柯达明显的反攻劲头。
从技术平台上来看,明锐PRO诞生于大众集团最为领先的MQB EVO平台,成为继第八代高尔夫、奥迪A3之后,第三款采用该平台的车型。这也面反映出大众汽车目前的平台策略赋予斯柯达的隐形利好。
而通过明锐PRO,我们更能感受到斯柯达的产品品质正处在拔高和焕新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从明锐PRO开始,斯柯达开始在营销上推陈出新,变得越来越“年轻”。
这就要说到,斯柯达引入的“小明”这一概念。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引发潜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斯柯达为明锐PRO起了一个小名,叫作“小明”。如此一来,车主看到明锐PRO,曾经网络上的段子便能一股脑地涌现出来,它在加强消费者记忆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多的网红属性。
且不论斯柯达推行新产品以及新营销思路能否帮助品牌摆脱困境,仅从这一系列举措来看,斯柯达显然没有“打退堂鼓”的打算,至于“退市”更是无稽之谈。
后盾
众所周知,虽然从表面上看斯柯达是个独立的品牌,但实际上斯柯达更像是依附于上汽大众的一个“产品序列”,而这,也正是斯柯达最坚挺的后盾。毕竟,自去年以来,“重振斯柯达”就成为了上汽大众内部一个重要课题。
于是接下来,斯柯达便在价格上率先入手。
显然,上汽大众的管理层很明白,由于斯柯达在生产成本更低的捷克生产,所以在售价上更有优势。
斯科达也确实是这么做的。2020年4月,斯柯达宣布全系车型价格官降,最高降幅2.45万元。调整之后,目前斯柯达全系产品价格区间下探至7.79万-24.79万元。这被外界看作是上汽大众重塑斯柯达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在大众的赋能下,斯柯达也在不断加大新能源产品攻势。去年9月,斯柯达公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SUV ENYAQ iV的相关信息,这款车型是斯柯达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的量产纯电动SUV,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交付。
动作之下,无疑表明了上汽大众对斯柯达不离不弃的决心。
因此,有理由相信,上汽大众将会拿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斯柯达品牌建设上,让斯柯达走出一条与大众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以此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
正如在今年7月17日大众品牌的一场活动上,俞经民面对媒体关于“斯柯达的营销之变”所说的那样:“斯柯达不能完全复制大众的路,因为斯柯达要做出更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