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地球上最重大的一次撞击事件,是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21世纪,我愿给这次极狐对撞比亚迪投一票
先是极狐阿尔法S撞上比亚迪汉,然后比亚迪官方怒“撞”懂车帝,再是网友打脸的巴掌“撞”破比亚迪公告。可谓是三重撞,撞上加撞、撞上开花、撞里有撞,国家二级碰碰车运动员拍打着轮椅直呼过瘾。
你说的紫不是紫,你说的粉是什么粉
燃油车时代,最能抓住所有人眼球无论车迷与否的,莫过于碰撞测试翻车;电动时代,电池起火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还记得去年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因针刺试验口水横飞吗?而这一次,不仅是碰撞测试,还是不同品牌双车对撞;不仅是对碰测试,而且撞完之后两辆电车之一还起火了!
两天起火,并不丢人
虽然这次最吸睛的,是汉EV的电池包在静置两天之后起火,但电池安全并不是这次比亚迪最丢份儿之处——尽管现实是电池起火(而非其他)引来了最多的舆论攻击。
因为如此碰撞两天之后起火,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热扩散控制——敢问哪位车主会在撞成这样之后,心大到两天还不把车拖到检修厂呢?就算非要把注意力放在起火,重点也应是反思之前的宣传误读,“刀片电池并非绝不会起火”,而不是将“剧烈撞击两天后起火”与乘员安全直接联系起来。
去年比亚迪搞刀片电池针刺时我就说……
两辆车在撞击后,充足逃生时间内都没有发生热失控,都可以认为热扩散管理是成功的。当然你可以横向比较其他车型在类似遭遇下“更久也没起火”,但就比亚迪汉EV自己此次的具体表现来讲,自然与优秀无关,却也无需过度指摘。
两天后的火,烧不到两天前的你。没有哪个动力电池包的设计目的,是在剧烈碰撞后,充足逃生时间后,乃至充足的运输时间后,依然保证不发生起火爆炸等任何热失控现象。电池热扩散控制是为了保护乘员安全,不是为了保护报废车遗体。
并且请注意,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支持:因为这次碰撞后两车热失控表现的差异,就能说明若碰撞更严重,比亚迪就会更快起火,而极狐表现仍能比前者更好(不起火或较比亚迪更晚)。对电动车而言,碰撞严重程度与热失控速度,二者可不是线性相关的。
所以此次的碰撞结果,也并不能说明若是更严重的碰撞,比亚迪就一定会比极狐更可能危及乘员安全。这一次的实际碰撞结果,只能体现双方在此等碰撞严重程度下的电池热失控情况,体现了这些但也仅体现了这些,说明不了别的事儿。大可不必借题发挥。
懂车帝似乎也没找公证,比亚迪也拿不到实锤证据。支起小板凳吃瓜之余,你也有必要严肃了解一下,到底什么影响着一辆车——尤其是你的车——的碰撞安全性。民间爱讲“结不结实”,车子扛不扛撞,究竟因哪些因素而异。
强度超高,是句废话
不需要解释的:车身是抵御撞击的最重要部件。懂车帝的对撞测试中,和对面的极狐阿尔法S相比,比亚迪汉的车身受损明显更严重。汉在碰撞后不仅一侧A柱、门槛都有肉眼可见的变形,还影响到了前车门打开的顺利程度(影响逃生),甚至连碰撞对侧右后车门上方都出现了轻微变形。
然说对向64km/h(相对时速128km/h)50%偏置碰撞,与常规的C-NCAP、中保研测试项目比起来确实严苛得多,但就怕货比货,谁让人家极狐就没出这些状况呢。
之前咱已经说过,决定车身碰撞性能的是“强度”而不是“刚度”,这俩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方面指标。刚度体现的是对可复原形变的抵抗力,比如重载过坎时车身的微小形变,外力一消失就恢复了;强度表示对不可恢复形变的抵御能力,比如车撞瘪了钢材扭曲了,是没法自己复原的(参见《99%的人都不知道,“刚”和“强”是两码事》)。
千万别弄混了,这是评判车身的基础知识。
然后我们继续说强度。你肯定听过看过这些词:高强钢、超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多少多少MPa、屈服强度、抗拉强度……车企展示白车身材料图时,会给你看一堆“High”、“Very High”、“Ultra High”等等,不知道high到哪里是尽头。
high不high?
制造车身的钢材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原子排列,原子排列状态决定了钢材的特性,其中就包括了强度。最普通的低碳钢(Mild Steel)一般抗拉强度低于300MPa(兆帕),而经过热成型的超高强度钢(Ultra High)可以达到甚至超过2000MPa。抗拉强度,对钢材而言即极限承受强度(一定明显高于“屈服强度”)。
强度有数字、有单位,乍一看似乎可以直接判断出车身强度:车型A用的是1500MPa钢,车型B用的是1700MPa钢,能说明B比A更强吗?或者,因为A使用1500MPa,B也是1500MPa,所以二者的强度和安全性就可以对等吗?
这也是很多车企在内,大家熟谙的话术秘诀:就算是谬误,只要简单易懂就容易传播;哪怕说真相,一旦复杂绕脑就滴水入海。
简一句话:材料强度不等于结构强度。
所谓多少多少MPa,说的永远是材料的强度,而非部件的强度,更不是整车的强度——事实上后者根本无法被量化。决定结构强度的因素中,材料强度只是其中一个。同样是1500MPa钢材,平面钢板和弯曲成钢管,强度肯定不同;1mm厚度和2mm厚度,强度肯定不同;焊接部件和一体成型部件,强度也不同……
所以说,车企哪怕说自己用了“99999MPa”钢材,顶多也只能算是“表一下诚意”,完全无法和安全划等号;车企说自己高强度钢用了20%、30%、40%,也只能说明成本上下了功夫、减重上尽力了(还没法说明结果),但就是没法充分说明这车更安全。
(多说一句:“屈服强度”并不是“抗拉强度”的反面,这里“屈服”指钢材应力变化中的“屈服过程”,并非“拉伸”的反义词;屈服过程是钢材达到应力极限前的过程之一,故屈服强度小于抗拉强度。听不懂没事,知道俩词儿是两码事就行了。)
五星安全,只差根管?
和用钢是多少多少兆帕强度比起来,一些简单的结构变化就足以让碰撞安全天差地别。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翻车(不是真的翻车)案例,其同款美版车型在A柱内部增加了一层热冲压钢制衬板,于是A柱的强度就被提高到了原来的1.2倍——这从外观上看,没有任何被发现的可能。这款车型的国内版本,则在碰撞测试中得到了惊人的低分,轰动一时。
像A柱B柱这样的部件,空心还是内置衬板、衬管,强度可以轻易出现天壤之别,而你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区别。厂商的宣传话术,依然可以是“A柱/B柱使用1500MPa超高强度钢打造”,没有任何虚假,字面上也挑不出毛病来。
需要重视碰撞安全的情况下,车企都喜欢在部件内部做文章,附加衬板、内置管材被广泛应用。比如福特最喜欢在车身部件内置液压成型钢管,这种工艺能达到的强度一般只有1000MPa(并不高),却能让整个部件的强度大有提高。
再次说明,材料的强度无法决定结构强度。
福特F150的车顶边梁内置铝管
2004福特Fusion一体式A柱-C柱内置1000MPa钢管
结构:聪明和小聪明
现在你知道了,多少多少MPa不等同于结构强度,良好的结构强度也不依赖于高强度材料。那么再延展一下,想在碰撞测试中获得好成绩,真的一定要靠高强度车身吗?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IIHS首次提出25%小面积偏置碰撞,瞬间将一堆豪华车企斩落马下,纷纷回炉重造以图过关。后来中保研也拿来25%偏置,一度成了国内最严格也最具公信力的碰撞测试机构。那么,为了应对世界最严苛汽车碰撞安全测试,全球汽车巨头们都想出了哪些神奇黑科技呢?
答:一小截支出来的钢棍,一个附加的吸能盒,或者一个不起眼的斜坡。
沃尔沃在新一代车型上,前轮后方设计了一个斜向外延伸的坡度。在发生25%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前轮不会被挤向正后方的车舱、危及驾驶员脚部空间,而是顺着斜坡向外滑离车身。所以你现在去看沃尔沃新车的25%碰撞视频,会发现撞击后前轮都是迅速脱离车体。这叫“给前轮一个台阶下”。
也有一些不那么体面的。2016年美国IIHS发现,丰田在内的一些厂商为了通过25%偏置碰撞,在防撞横梁驾驶员一侧增加了额外的加强结构,使该侧25%宽度范围内的碰撞会先接触这个附加结构,从而提高防撞梁的吸能有效性。
不体面的地方在于,当时IIHS仅测试驾驶员一侧的25%偏置,于是副驾驶那边空荡荡。
IIHS之所以有此发现,正是他们突发奇想,测试了几款车型的副驾25%偏置碰撞。这些在正常主驾侧表现良好的车型,副驾侧结果个个惨不忍睹。IIHS困惑之下拆车一看,好家伙,你们这帮大聪明跟我玩儿这个?于是2018年起,副驾驶一侧的25%偏置碰撞也成了必修课,一个也别想跑。
2020款F-150,IIHS
众所周知北美人民爱皮卡,IIHS当然不会放过。2015年,他们发现福特F-150不同驾驶舱版本(很多皮卡分一排座、两排座、加长等多个驾驶舱版本),各自拥有的碰撞加强结构有所不同,于是开始针对皮卡测试每一种驾驶舱版本。
为了“过关”,福特从2017年开始,给所有F-150皮卡的大梁(非承载车身的大梁,近似理解为底盘)前轮前后各增加了一根“棍”。前面的用来消减碰撞能量,后面的用来抑制前轮对车舱的挤压。就这么四根棍,让25%碰撞从地狱到天堂。
这些应对25%小面积碰撞的聪明或者小聪明,只是结构方面的例子之冰山一角。
如果你全篇看下来了,也许会发现一个非常悲观的事实:我们客观上确实没有任何办法,去量化地断定一辆车的被动安全性。
就车身而言,刚度我们可以看抗扭刚度数字,轻量化我们可以看净重算轻量化系数,唯独碰撞强度,你得不到一个具体的、可比较的数字。钢材强度?我们说了,多少多少兆帕只是材料强度,而材料强度不等于部件强度,何况影响安全的还是整车而非部件。看内部结构?看应力设计?那不是普通人的范畴,专业人士也未必能凭肉眼判断。
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其实也存在着车企造假之类不确定因素;然而车身安全性,却连个可以量化、可以作假的指标,都没有。这大概是过去几十年,Euro-NCAP、IIHS等碰撞测试机构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消费者没有任何手段去量化与比较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大概除了实际事故中的经验,而这经验也是不可靠、非标准化的。
汽车碰撞安全性的评判,终究还是需要一个真正客观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论媒体还是车企,只要牵扯在这个行业之中,牵动舆论的作用就注定将大于供应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