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腾用自身经历讲述出“有钱不等于能够成功造车”,根据企查查显示,7月12日,拜腾汽车关联企业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新增一条破产重整信息,申请人为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
事实上,在2020年6月30日,拜腾汽车内部邮件已通知中国区全体员工,公司自7月1日起停工停产,全体员工待岗,公司不再安排工作而告终,而这一离谱的操作也是直接被央视点名批评,作为造车新势力中风光无限的一员,拜腾汽车草草收场的举措遭到了员工、合作伙伴、投资人等的不满。
所有风光皆成过往
所有的不满都源于曾几何时大家对拜腾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作为较早入局造车新势力的车企,拜腾背后的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法定代表人为DANIEL ISIDOR KIRCHERT,注册资本约 56.46 亿人民币,拜腾汽车为其旗下新能源品牌。
可见拜腾站上造车新势力赛道之初,可以与蔚来、小鹏、威马等并驾齐驱,并勾画出将汽车变成下一代智能终端,变成每个人数字生活中的又一个全新的智能设备的美好蓝图,确实是风光一时。
甚至不少人认为,拜腾汽车是最有可能挑战特斯拉的造车新势力,其原名为FMC,拥有宝马 i8 之父毕福康和成功将英菲尼迪推向中国市场的戴雷等豪华团队阵容,在资本市场也左右逢源。拜腾汽车先后进行了 6 次融资,多轮融资中不乏和谐汽车、腾讯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中国一汽也参与了其B轮、C轮融资,据悉,其融资额度高达84亿元,南京政府也是大力支持,实打实的团宠。入局早,家底厚的拜腾汽车很快就公布了首款概念车,在游戏玩家的眼中这就是“天胡开局”,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拜腾汽车自首款概念车M-Byte公布后,至今却迟迟未量产,去年6月份,央视2套在最新报道中更是直接点名拜腾汽车,这一次点名更像是一种预兆。
钱不是成功的唯一法门
拜腾公司从早期的万众瞩目到如今的停产终究是验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钱不是成功的唯一法门”,还涉及产品、品牌宣传、团队建设、渠道搭建等多层面问题。新能源汽车烧钱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很多技术都是当今最先进的,研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但是有政策与技术双重支持,新能源造车依旧是充满了可能性。
在这条赛道上表现出色,“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车企也有,比如小鹏汽车的第一辆量产车G3于2018年年底正式上市并开始交付,并且如今依旧销量不错,小鹏汽车的融资额有近90亿元,理想汽车首款车型交付前融资额也有81亿元左右,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想要取得成绩的资金底子雄厚是一个先决条件。按道理来说拥有84亿融资的拜腾应该也没有问题,但是区别在于其他车企都将能够明确造车目标,确定好分工,按照需要分配资金,并且“省吃俭用”专心搞研发,而拜腾在干嘛?
据悉,在2018年的时候,拜腾拥有300多人的北美办公室仅在购买零食上就花费了700多万美元(约人民币4526万元),拜腾上海第一家品牌店开业时,店员的服装都是从法国进口的定制服装,员工的一盒名片价格高达数千元。对“打工人”来说如此待遇是极具诱惑力的,或许能够进入拜腾成为一名员工是一种福气,能够享受到顶级奢华的待遇,可中国古话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舒适的消遣生活对于竞争激烈的新能源造车之路来说并不适用,毕竟造车是一件起步就是决战的事情,显然拜腾从一开始的做法即是“掉队”的。
2020 年 1 月参加北美CES展时,拜腾花了约30万美元把车空运到美国,再海运回来,花费远远高于行情价。就算是资金已经出现问题,创始人毕福康在任期间在外就餐时,也一定会点一瓶店里最好的红酒。这篇报导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理想汽车创始人在转发这篇报道后,也是说出了自己公司的做法,理想汽车有超过3200的人团队,只有两个VP,连高级总监都寥寥无几,行政要求出差经济舱都必须买折扣最低的。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性住在一起。经历了这样艰苦的岁月,理想汽车才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苦才能后甜。
或许为了塑造品牌形象,拜腾的工作人员高消费举措是一种手段,但这些花销只是一种习惯的象征,拜腾的资金短缺并不全部由内部巨额花销导致的。在生产研发上的过度烧钱现象更为严重,设立之初拜腾汽车在中国、德国和美国三大市场布局,将全球运营总部、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设立在南京,将负责车辆设计与产品概念研发的设计中心设在德国慕尼黑;美国硅谷方面负责智能汽车用户体验等前沿技术的开发及北美市场的开拓与运营,时差影响下降低了时间利用率,提升了沟通成本,而看似高大山实则“外强中干”,内部消耗巨大,最终导致败局。
适合比高级更重要
品牌创立之初高薪聘请资深人士是汽车行业的常事儿,但拜腾汽车的德国管理层完全没有中国本土化经验则成为了短板。毕福康、戴雷,都来自于德国,拥有很不错的履历。例如,宝马i8的缔造者、英菲尼迪的管理层等等。遗憾的是,他们本身就没有对于中国市场的足够重视,或者,他们对于中国市场,还是在俯视角度。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宝马中国高层,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这些德国人完全不做具体的工资,只做管理,每天的事情就是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相互之间拉帮结派。可对于急需吸取营养迅速成长的拜腾汽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损耗,加之内部语言障碍沟通成本的增加。
危机之时,拜腾汽车为续命,今年1月发布公告称,与富士康、南京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前加快生产拜腾的量产,一家造车企业找来电子制造业的巨头合作,看起来就不太靠谱。而曾入股拜腾的一汽集团也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原一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南京盛腾董事张影被任命为拜腾汽车的新董事长,并拥有拜腾汽车的管理控制权,显然传统国企与新势力这是完全两种做事理念,如同感情中三观不合是导致分手的铁律一样,不合适终究是无法造出好车的。
总的来看,实现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量产确实很烧钱,但是不是你有了钱就可以随意挥霍最后也能取得成功的,拜腾就是失败的示范。然而,这其实也是疯狂造车浪潮回归理性的前奏,对于汽车这个大宗商品来说,绝不是有一个创意,并且高薪聘请研发团队最后即会有客户买账,它涉及对用户的洞察是否深入,品牌服务能否得人心,产品质量是否过硬等多方面问题,应当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