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从指尖滑过,转眼各大车企已交出半年“成绩单”。
根据乘联会数据,6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4%,相比上半年渗透率10.2%继续提升,相比2020年全年5.8%的渗透率更是有着显著提升。
![]()
△数据来源:乘联会
与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整体高歌猛进有所不同的是,各大品牌之间分化加剧。6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8.4%,豪华车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4.2%,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2.2%。
曾经在销量排行榜上长期“霸榜”的合资品牌,何以落了下风?
新能源销量热度不减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2.7万辆,环比5月增长14.7%,同比增长165.7%,呈现强势增长的良好态势。
其中纯电动的批发销量18.6万辆,同比增长175.0%;插电混动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130.4%,占比18%。
![]()
△数据来源:乘联会
6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多元化发力,上汽、广汽等大集团新能源表现相对较强。其中,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比亚迪40532辆、特斯拉中国33155辆、上汽通用五菱30479辆、上汽乘用车10493辆。
![]()
△数据来源:乘联会
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2.3万辆,同比增长169.9%,环比5月增长19.2%。零售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比亚迪40317辆、上汽通用五菱31285辆、特斯拉中国28138辆、广汽埃安10403辆。
6月新能源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特斯拉中国出口5017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2300辆,比亚迪215辆,江淮汽车出口127辆,其他车企新能源车出口也正蓄势待发。
6月,蔚来、理想、小鹏、合众、零跑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也同样表现很优秀。
主流合资品牌去哪儿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热火的当下,却鲜见主流合资品牌的身影。
据乘联会数据,大众品牌新能源车零售8875辆,占据主流合资47%份额。BBA豪华车企的纯电动车虽然实现量产,但产品接受度仍待提升。
![]()
6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4.7万辆,同比去年6月增长41%,环比5月持平。根据乘联会的解释,日系合资受到芯片影响稍大。
不只是6月,其实从今年1-5月销量数据中,也可以看到排行TOP15的车型中,品牌结构非常简单:
2款车型来自独资车企特斯拉,13款来自传统车企的中国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合资或者豪华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合资品牌太能感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了。以6月为例,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69.9%,传统汽车的销量却下滑20%,分化剧烈。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合资与自主排名大洗牌的一个原因在于,芯片供给不足,国际车企承压明显,而自主车企克服芯片短缺,化危为机的能力较强,因此反而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自主品牌主力企业可以灵活适应芯片短缺的环境变化,加大供应链的强链补链。”崔东树说,不少车企借着这一波“缺芯”影响,加大了与芯片企业更紧密合作,确保了部分芯片的供应。
但合资品牌也不全然是被动应对,7、8月一直是全年的销售淡季。乘联会分析,随着芯片供应逐渐恢复稳定,合资车企有望下半年发力,销量重现增长。
而随着下半年更多重磅新能源车型的交付,乘联会对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给出240万辆的年度预测,甚至有望超出更多。
合资品牌面临双积分压力
如果说芯片只是疫情后出现的一个偶然现象,那么,合资品牌的“集体失语”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传统跨国车企转型速度慢、对于电动化及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较为谨慎,是其目前市场表现欠佳的主因。
![]()
今年开始实施的“双积分”标准提升,加上积分交易价格逐渐上涨带来的影响,合资品牌正面临着一场赛道切换的“大考”。能否脱离已有的成功优势,实现“大象转身”至关重要。
合资品牌的“躺平”,也让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了充足的信心和更多的底气。
6月中旬,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重庆车展论坛公开表态,“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层面已全面超越合资品牌”。
王传福乐观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有望达到70%,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有望达到60%。
下半年,合资品牌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