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汽车召回实施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共召回缺陷车辆430.85万辆,半年召回总量均高于2019年和2020年的同期水平。按此趋势发展下去,今年全年的召回总量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超过此前两年。
按照月度数据统计,今年1-6月召回缺陷汽车数量分别为1月7.39万辆;2月62.12万辆;3月为276.93万辆;4月为48.02万辆;5月召回5.27万辆;6月为60.73万辆。
而在其中有一组值得我们关注的数据——新能源缺陷车辆128.3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2.13%。
没错,前几年人们口中对于新能源产品说得最多的可能是里程焦虑,然而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安全焦虑。
仅在2021年上半年,就发生33起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对比之下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召回次数不过45起。看来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智能汽车的软件缺陷,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缺陷,成为汽车召回制度的新挑战。
从召回的缺陷问题来看,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电池”无疑占据着首要地位。随着电池技术不断进步,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攀升,对工艺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筛选针对动力电池召回的车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定位中低端市场,受到价格和续航水平双重因素影响,在电池安全和成本方面可能很难做到兼顾,从而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隐患。
除了“电池”,“电控系统”也是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涵盖高、中、低不同档次车型,涉及问题也更为复杂。其中,曾经轰动一时的特斯拉“加速门”终于有了解决方案,特斯拉将通过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车辆免费升级主动巡航控制软件,优化主动巡航控制系统开启逻辑,从而有效避免误激活引发的突然加速问题。
而在具体的车型方面,今年上半年召回频次最多的新能源车型则是国产宝马ix3。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华晨宝马分别于今年2月26日、3月5日和5月28日备案了关于国产宝马ix3的三次召回信息,给百年宝马的电动化路程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召回原因来看,这三次召回分别因后排中部安全带自动卷收器的翘板开关定位错误、集成制动系统制动助力液压单元内的马达电机在生产焊接过程中焊接点不正确以及电池控制单元软件或存在设计问题。除后者可通过OTA远程软件升级方式实施召回外,前两者均需到店检查相关故障,必要时需更换相关部件。
相信看到这里,已经有细心的朋友发现上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OTA的字眼,在汽车智能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车企,一方面采用汽车远程升级技术(OTA)对已经销售车辆某些功能或性能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利用OTA技术作为召回手段,提高召回效率,降低召回成本。
实际上论哥个人认为,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我们应该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毕竟早在100多年前电动汽车便已经诞生,而搭载三元、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发展历史较短,在新能源车发展早期,由于不成熟的动力电池技术,一部分新能源车会出现自燃的事故,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也会越来越成熟。
相信随着全球各大车企对电动汽车的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加深。相关的零部件企业、动力电池企业以及整车厂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协力保证整车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可靠性,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才会有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