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都忙着以“内卷”一词表达对“内部竞争,自我消耗”的焦虑时,对于汽车圈来说,车企的“内卷”更能推动产业的向前,也能更好地让利于消费者。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只有寻求差异化竞争或在同等方位上做到更极致,剑及履及的进步才能在这乱世留下自己名字。
在汽车圈“内卷”加剧,产品处于新老交替的断档期,凌尚上承凯美瑞,下接雷凌,以新生姿态填补了广汽丰田在15万级轿车市场的空白。
凌尚共计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14.88万元和15.88万元。A+级轿车,长宽高分别为4695/1780/1435mm,轴距为2750mm。
凌尚的出现,力图用A+级的越级车型在A级车和B级车之间进行错位竞争,希望彻底改写国内A级轿车领域的竞争格局,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A+级轿车的标准。
广汽丰田也是鼎力支持,将其这些年在轿车市场的优秀代表:A级车雷凌与B级车凯美瑞在TNGA架构上进行了新的组装,称之为A+级市场新风向、新标杆。
虽说凌尚并没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但这也确实是聚集了凯美瑞和雷凌身上的优点,且实现了1+1>2的效果。
仔细对比一下凌尚、雷凌和凯美瑞的数据,你会发现,凌尚无论是定价、车型数据还是造型设计都介于雷凌和凯美瑞之间,甚至可以说凌尚的新生就是将雷凌和凯美瑞进行了分解重组。
首先,在造型设计方面,凌尚的前脸上半部分的鹰眼头灯造型、引擎盖线条都延续了雷凌的风格,而下半部分的进气格栅造型则更接近于凯美瑞。
新车凌尚侧面和尾部的设计也同样如此,双腰线内凹的侧面车身与凯美瑞如出一辙,而尾部的尾灯造型以及下部包围的设计都与雷凌十分相似。
其次,凌尚在内饰整体思路也与两者大致相同。但是作为更高级别车型,凌尚在用料以及细节处理方面比雷凌做得更有质感。
而且凌尚还采用了大量的软性材料包覆以及多处玫瑰金的镀铬装饰,使其更具高级感。
同时,为了提升车辆的科技感,凌尚在车内搭载了一款12.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当然,难免依然还是有丰田落后车机的影子,依然过于“笨重”。
虽说凌尚车身内外,并没有专属于广汽丰田A+级车的硬性技术和标签。
但这毕竟是凌尚,B级车的凯美瑞有比凌尚高级的定位和空间,但不如凌尚价格喜人;A级车的雷凌价格比凌尚更吸引人,但却没有凌尚的大空间和质感。
凌尚的出现,就是为那些不满足于A级车的车身,但又没有B级车预算的人,提供的最优解。
其实能在凌尚身上看到凯美瑞和雷凌的身影也不奇怪,毕竟凯美瑞和雷凌身上都搭载了广汽丰田最新的技术。
作为广汽丰田最新的战略风向,凌尚集两者优势与一身,也足以与市场抗衡。
其实不管是凌尚还是前不久的亚洲狮,他们都是勇敢的,因为A+级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在竞争远比想象中的猛烈。
凌尚也只是在被瓜分的严丝合缝的A+级汽车市场,用“越级而上”的策略撕开了一个消费口子,让汽车圈的“内卷”更卷,也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目前在A+级轿车领域,凌尚要面对的不仅是大众速腾这样强劲的、优惠幅度巨大的德系老牌对手,还有帝豪L、秦PRO为代表的性价比极高的中国品牌,以及一些二线合资品牌,诸如别克君威、现代名图等车型的降维打击。
虽说市面上明码标价的A+级车型不算多,但为了赚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前有部分B级车的价格下探,提升各种配置;后有A级车市场将加大、加长车身视为现阶段发展共识。
所以凌尚要面对的远不止是来自于A级、B级们的跨领域竞争,产品层面只是“内卷”外部动因。
对于A+级汽车的凌尚来说,它面对的还有越来越多对品质有着更高诉求的年轻消费群体,A+级轿车市场所谓的蓝海,似乎在瞬间变成了红海。
所以你才会见到,凌尚的身上亦被广汽丰田的各项大招加持。
比如,强调运动风格的设计的凌尚,不仅搭载了凯美瑞同款2.0L动力总成,还拥有媲美中高级轿车的2750mm长轴距等越级的产品力,还有被丰田TNGA全球架构加持、15万级越级轿车的定位,无一不彰显着凌尚的优质越级产品力。
而且,根据前阵子刚上市的亚洲狮首月销量3995辆成绩,在一汽丰田的轿车矩阵里,排行第三。排名第一的是丰田卡罗拉,其次是亚洲龙。
作为一个崭新的被推向市场的命名体系,亚洲龙+亚洲狮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战略预期。
作为同属“双车战略”之一的凌尚,无异于在某种程度上是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雷凌+凌尚+凯美瑞的拳拳组合,或许也能开辟新的可能。
毕竟按实力,凌尚它有足够的溢价能力。尤其是在拥挤的A+级车赛道里,凌尚轴距超过2750mm,全系标配TSS 2.0丰田智行安全系统以及7个气囊主打的安全属性,可实现准L2级自动驾驶。
虽说不能断言凌尚今后一定能以仅高于A级车型小几万元的起售价,撑起A+级轿车市场的半边天。
但凌尚的存在,依然是广汽丰田在轿车领域实现销量增长与品牌溢价升值的可能性之一。
事实上,凌尚不仅承载提升着广汽丰田的品牌溢价能力的责任,甚至还肩负着丰田匡扶A级市场品牌向上的重任。
因为相比大众、本田而言,尽管丰田占据全球A级轿车销量榜首,但丰田在A级轿车市场的布局,是不完善且落后的。
作为B级车的标杆凯美瑞,是不可能为了促进销量而将价格下探到A级车,这不利于品牌成长与品牌价值塑造。
而雷凌一如卡罗拉,不管它们在终端市场上如何骁勇,却始终无法向上突破原本的定位,而这对于一心想打造高品牌价值的丰田来说,终究是个关卡。
重要的是,从市场终端来看,凌尚的定价不与广汽丰田其他产品产生重叠,但在12万-15万元的价格带中,凌尚依然要与本田思域,以及优惠巨大的大众速腾等等老牌车型相竞争。
这对于凌尚来说是考验,也是其必须肩负的责任。
如何平衡销量和品牌价值是广汽丰田在未来很长的一个课题。在此之外,广汽丰田还需要学习进一步将产品与一汽丰田作开区隔。
“双车战略”是丰田近年来大幅提升产品攻势的指导思想。
广汽丰田与一汽丰田旗下的兄弟车型,也得益于中国车市辐射面极为广阔的属性,暂时并未出现相互内耗的现象。
但在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即使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分别在对应车型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但在塑造自家属性、品牌价值上依然不够。
广汽丰田虽说以同比增长12.2%的速度实现2020年销76.5万辆的成绩,当然相比南北大众动辄100万+的销量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汽丰田要迈入百万俱乐部,必须要借着凌尚的加入,重新梳理自家的轿车阵营,重新布局。
不仅要将凌尚与广汽丰田现有的轿车产品进行无缝衔接,在销量层面助力广汽丰田实现跃升,更要以凌尚为载体,在软硬实力各领域,为广汽丰田提供驱动品牌向上跃迁的契机。
至少在未来,凌尚要保住自己的定位与售价,要多与年轻人打交道,成为他们工作生活首选的伙伴。
凌尚只有维护好自己A+级轿车定位,又真的卖到A+级车的价格,这样才算真的重新定义A+级车型。这或许才是凌尚乃至广汽丰田要带给这个行业的启示。
以凌尚为代表的车型,它们不断地“内卷”,不停地革新与迭代,希望能用更大的空间、越级的定位,以及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个性与价值,提升产品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至少从“内卷”的结果来看,用户能用相同的价格买到更大、更好、更智能、也更高颜值的越级产品,这是车企竞争的必杀技,对于行业来说亦是良性竞争。
只是在车圈持续“内卷”的当下,越级登场的凌尚能否开启“后浪”共创跃级生活,实现自己的越级挑战,亦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