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拜登在试驾福特F-150的时候曾表示,汽车产业的未来是电动汽车,美国需要在电动汽车市场上抢占先机,并迎头赶上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步伐。同时,在之后的演讲中,拜登更是宣布要拿出1740亿美元来对美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进行投资。
![]()
据外媒报道,在参观密歇根州的过程中,拜登承认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同时也放出狠话称“中国赢不了,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两相结合之下不难看出,美国已然将中国视为对手,并决意要超过中国。但是事情,真的会如拜登所料那般顺利吗?
![]()
![]()
我们来看一下拜登所说的1740亿美元将会花在哪些地方:电动车退税(类似于新能源补贴)将会用到1000亿美元;电动公交建设将会用到250亿美元;其他电动车税收优惠将会用到140亿美元;剩余的150亿美元将用于电动车基础设施建造,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成50万个充电桩。
![]()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所谓的电动车退税,虽然类似国内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但在力度上其实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国内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会减免车辆的购置税,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等级去给予金额优惠(详情参考最新的补贴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买新能源车,将享受到两重优惠,分别是免除购置税+新能源补贴金额(固定)。
![]()
但在美国有所不同,所谓的“退税”,是因为美国消费商品需要缴纳消费税,汽车也不例外,一般在0-9%,但根据2018年特斯拉Model 3在美国的销售来看,这笔税率达到了13%左右。但参考当时的退税政策,却不是直接减免消费税,而是直接提供一笔税收减免,以一辆提车价为56000美元的特斯拉Model 3车型为例,当时的税收减免为7500元。也就是说,在美国购买新能源汽车,最终成交价等于提车价减去退税减免费用。
![]()
因此,如果拜登的退税政策参考过去的案例,这1000亿元将能补助超过1000万辆特斯拉Model 3车型(举例说明)的销售,结合当前新能源市场体量来说,这个规模无疑是巨大的。由此可见,此举必定会加速美国本土车企向新能源的转型,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国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
![]()
但是,在国内,有部分媒体认为,拜登这1740亿美元花错了地方,原因在于其将所有的投资金额放在了扩建规模上,而国内届时早就从扩建规模走上了构建生态、发展自动驾驶的道路。因此,有人认为,美国新能源超越中国新能源只能是一个梦。
![]()
从规模上看,中国新能源确实称得上是领头羊,无论是销量还是产业链,都处于当前世界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国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推动国内新能源政策的落地,开始加速培养三电系统的产业落地,如今的美国相当于刚踏上10年前中国走的道路。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确实要领先太多。
![]()
然而具体到实际上,两者的差距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大。首先是产业链上,中国如今已经有很多完整的产业链,从三电系统产业到各个供应商,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而美国方面虽然以通用、福特等车企都在加速转型,但目前还是处于转型的尴尬期中,不如中国完善。可这里对比的,只是两国的传统车企转型速度,如果在这其中加入特斯拉这一变量,似乎优势也并没有那么大了。
![]()
而且在核心科技上,单就芯片这一点,美国就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加上不同于国内复杂的道路环境,在国外发展自动驾驶的难度其实也会相对低一些,因此,虽然美国如今看似在规模扩大这一点上面徘徊,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点,因为只要砸钱就能够做到。与之相对的,自动驾驶和生态圈的构造,所需要的不单单是资金,还有技术的突破,这些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一旦美国将新能源产业规模扩大,以美国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硅谷等科技园实力,要想赶上中国并非没有可能。
而且反观中国,虽然一直在鼓励新能源发展,但政策更多的投入也同样是规模而非生态圈和自动驾驶技术。目前来说,国内更多是各家车企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和生态圈构筑,在本质上和美国的差别并不大,只是时间的先后不同。
![]()
再有一点便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缺少借鉴的对象,美国正凭着中国过去的经验迎头赶上,而我们却更多只能“闭门造车”。因为在国外,中国新能源正面临海外企业的围剿,难以在海外形成有效体系,因此只能放眼国内。可以说,除非中国新能源能率先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否则被人迎头赶上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
中国新能源之所以能在规模上领先世界,主要是因为发展时间早和市场需求相对较大,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真正飞速发展的时间也不过是近两年而已。如果我们因此而轻视他人,很容易就会被人迎头赶上,比如欧洲市场就已经在销量上赶上中国。所以,面对更为强大的美国,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的态度而非轻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