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中,日系车就是“随便X开不坏”的象征,而德系车为首的欧洲车,则是三天两头出故障,几年下来浑身伤的代名词。似乎在二手车市场走一圈,也大多能发现能印证这种理论的证据,那就是日系车的车价,普遍比欧系要高一些。
![]()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最近几年的日系车,好像和“金牌质量”这个词渐行渐远了,各种故障层出不穷,各种被登上社会新闻的偷工减料也开始让我们对日系车的质量产生质疑。另一边厢,总是坏的德系车却好像再没出过什么事,以前的DSG,奥迪的烧机油,好像都不复存在了。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设计余量高的早期日系车
其实长期以来,日系车在机械设计上都采用了一种很日本式的方法:高设计余量。这是啥意思呢?你看看很多丰田本田的发动机就知道,2.5L的V6机器,最大马力只有那么150来匹,最大扭矩也好不了哪去。给人一种这发动机技术真差的感觉。
![]()
但实际上如果你拆过这些发动机,也拆过同时期同排量的欧洲机器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功率扭矩数据一团糟的日本发动机,技术一点都不比欧洲人差,甚至有的方面还做得更好。那为什么这些机器数据这么烂呢?
![]()
关键就是这个设计余量了。日本车厂当时的普遍思维就是,一台能跑300马力的发动机,我故意通过ECU压到只有150匹,这么一来这台发动机的耐久性就非常高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的日系发动机之所以耐用性吊打世界,靠的就是这设计余量。
![]()
因为理念上的不同,欧洲人对这些300匹发动机的思路是:这机器能出300匹?那就标定到300匹!再看看能不能在哪强化一下搞个350-400马力的高性能版本!欧洲人的思路是倾向于把一台发动机的能力全部给发挥出来,而不是像日本人那样故意地藏着掖着。因此自然地,同样技术的发动机,你拿一台火力全开的和一台最多就出了一半实力的机器比,谁会先病倒?谁会先挂掉?很简单的事。
那现在的日系车怎么·····
![]()
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小排量涡轮增压的时代,日本人原本还想继续玩压着动力不用这一套的。但市场局势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自主品牌纷纷往欧系车那种火力全开式的调校方向走,消费者也都认可“马力大的车比较牛逼”时。日本人再想压着马力,这招就不好使了。
所以日系车厂也只能火力全开,把一台发动机的全部实力搞出来。但因为日本人搞了几十年的高设计余量,根本没考虑到一台发动机全力输出,还要保证十几年稳定运行时会发生什么事,因此很多问题就一下子全都出现了。
![]()
反观欧洲人,人家一直玩的就是这套,就算有技术不成熟,早就解决了。现在的欧洲发动机,就是能做到大马力输出的同时还很稳定不出问题。而日系发动机,却只能做到大功率输出而无法保证绝对的稳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技术代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