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2月起,汽车行业缺芯片的问题就开始困扰无数车企。时至今日芯片短缺问题仍未缓解,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日前,受日本地震以及美国寒潮影响,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的瑞萨电子及汽车芯片主要供应商恩智浦和英飞因此减产,这对本就面临芯片短缺的车企无疑是雪上加霜。2月上旬,美国通用汽车、雷诺及Stellantis集团纷纷宣布,因车用芯片短缺而被迫进行减产或停产。1月8日,福特、丰田、菲亚特克莱斯勒、日产同时声称,由于芯片短缺,将减产甚至停产;而最早曝出受芯片供应问题影响而减产的第一批车企是大众,早在去年12月,大众汽车就宣布将调整在中国、北美、欧洲的汽车产量。眼下,几乎所有汽车巨头都调整了全球范围内的工厂生产节奏。据美国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多达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汽车年产量的5%左右。
![]()
这不禁让人好奇: 汽车芯片为什么如此稀缺?
疫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020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冲击导致汽车销售下降,不少芯片厂商在产能方面降低了目标,也放缓了投资的脚步,导致汽车芯片的产能处于低位。而随着下半年汽车消费的复苏,全球芯片组装厂的产能却没有及时跟上。其次,在5G技术发展推动之下,消费电子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也加剧了芯片的短缺。此外,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联网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使得车用芯片的单车价值持续提升,全球车用芯片的需求增速快于整车销量,直接造成了芯片的供需失衡。
![]()
芯片告急,越发凸显了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全球新车产销最大的市场,中国自产的汽车芯片只占全球产能的4.5%,90%的汽车芯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被“卡脖子”意味着高风险,实现芯片自主迫在眉睫。
针对多年的芯片“卡脖子”问题,国内已有多家自主车企布局芯片领域,相关工作已经有所进展。零跑、小鹏、蔚来,以及广汽、北汽、吉利等车企持续加大芯片开发力度,已经实现部分成果输出;比亚迪一早就布局打造IGBT芯片产品线,并在2019年凭此抢占了国内电动汽车市场18%的市场份额;上汽通用五菱建立TDC芯片国产化工作小组,以保证公司各项目产能不受供应商影响;长城汽车也正在考虑自研芯片,其目标是开发车规级的芯片。
![]()
这次汽车芯片荒会持续多久?恐怕没有人能确定的给出答案。尽管目前中国车用芯片仍有约90%依赖进口,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汽车厂商的进口芯片“瓶颈”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此次芯片短缺可能反向促进国产汽车芯片自主替代的大趋势。此外,在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果能在此次芯片荒中抓住机遇,利用传统车企燃油车减产让出来的市场空间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许可以实现逆袭。换句话说,这正是国产芯片迎头赶上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