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跟一位买了新车的朋友聊天,在聊到他那辆刚落地不久的新车时,兵哥问他为什么不买自动挡。要知道这位朋友每天都是通勤使用,而且是城市快速路与市中心拥堵路况相结合的用车场景。他说除了价格的因素外,还因为看到了该车型论坛里,有车友说手动挡比自动挡省油。
![]()
什么鬼,竟然有车主认定了这个观点还信以为真?这也让兵哥不禁在思考,究竟我们的购车者,在买车和用车等方面,受到了多少的误传、谣言的误导?
![]()
这个观点放在很多年前的自动挡车型,比如说尼桑风度Cefiro、雅阁六代CG5的年代确实是如此。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当年的自动变速箱,换挡其实还是靠机械式的操作。通过油门对发动机转速的控制,使得液力变矩器转动速度提升,节气门阀和速控阀之间的油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液压控制换挡阀驱动换挡执行原件。所以过往的自动挡,换挡的时机是通过加速踏板的幅度与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所以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当然了,还有部分原因是在于挡位少、齿比较大等原因。
![]()
而现在的自动挡变速箱,在挡位的部分已经提升了不少。其次,还有诸如CVT、双离合等形式的自动式换挡的变速箱,让挡位切换更为快速,动力的中断和结合的过程尽量减少。最重要的,是现在的自动变速箱电气化程度很高,大部分都是以传感器和电路来控制,所以驾驶者能通过油门深度和发动机转速来进行调整。
![]()
多年前的老三样,就有三厢的捷达和两厢的夏利、富康,可是购买捷达的消费者数量似乎要比后面两款车型要多不少。后来的夏利和富康也学聪明了,在两厢的基础上都加上了后备箱。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正是消费者认为多出一个后备箱的存在,能有充足的空间来吸收来自于后方的碰撞力,从而更能保证车内乘客的安全。
![]()
以当时的汽车知识储备来说,很难去推翻。其实后备箱的存在并不能改变受力的状况,而且中空的箱体起不了任何作用,还是要靠车身的结构件承受冲击力并传递。同款车型两厢版和三厢版的车身结构,并不会因为后备箱的存在而发生大幅变动。
不少人很在意汽车铁皮的厚薄,在车展也好抑或是4S店的展厅,只要有机会都去摸一摸、敲一敲新车外层的铁皮。就算不做得这么明显,也起码要摁一下试试才安心。
![]()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触摸到的车身外面的金属,统称为蒙皮。准确来说,蒙皮只是一层覆盖件,用以遮挡车门、车身里面的实现功能的零部件以及在其当中的结构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美观考虑,而不是安全。
![]()
而这种观点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于有些小伙伴们在看到车祸图片,认为破碎得严重的车型就不安全,应该像老式结构的车型那般,即使碰撞了也应该较为完整。新时代的汽车力学设计,把承受冲击力的部分转为结构更强更硬的车架当中,外观零件的破碎很大程度能消散化解碰撞时的应力,避免传递到车厢等其他位置。
正如巧克力和丝滑更般配,有些小伙伴会认为,在寒冷的北方尤其是下雪的地方,一定要有四驱轮动的车型才可以行驶,才敢于在那些地方驾驶。不然的话会相当危险,而且很容易出事故。
![]()
虽然说,四轮驱动和全时四驱对动力输出有一定的稳定效果,毕竟四个车轮都获得同等动力驱动车辆,自然要比两轮驱动的来得稳妥。可事实上,输出的动力到了最后还是需要轮胎传递到地面,只在意驱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动力传递的介质“轮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
所以不论是两轮驱动也好还是四轮驱动的车型,在下雪的地方形式一定要在冬季换装冬季轮胎。加入的特质材质会使得轮胎变得柔软,仍然能提供充足的抓地力。开车时需要拉开跟车距离、缓慢加速和控制好刹车,自然就会更加安全。当然,不要大幅度或急速地变换方向也是安全的操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