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必堵车,可以说成了中国特色。去年国庆长假一共7天,我在路上就堵了两天,被迫参与了一场“全球最大公路车展”。
堵车的问题如此凸显,自然有很多人想过解决,但全国十几亿颗脑壳,愣是没想出个能治本的办法。原因很简单:只要现阶段的一系列矛盾依然存在,这道题就无解。
首先,几大节日是全国统一的,而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珠三角地区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北边的湘、赣等省;长三角地区则很多来自西边的皖、浙等省。一到节假日,这些出城、出省的车都往一个方向涌,不堵才怪。
当然,如果不是车太多,也是万万堵不起来的。近些年汽车已经相当普及了,尤其在发达地区,以至于绿色出行倍受提倡。
啥是绿色出行?并不是让你头戴一点绿出门,而是选择蹬三轮、“11路”、坐地铁这些碳排放少甚至无的出行方式,总之,少开多坐。同时,为了限制车流,一些大城市还限牌或者限号。
提倡“绿色出行”、限牌限号,这些似乎说明一点:国家不愿意太多人买车、开车。可去年疫情期间,限牌解禁、油价暴跌、增加买车补贴等一系列操作,显然又在鼓励大家买车,要不是我兜比脸还干净、存款数比身份证后四位还小,可能我都再买一辆了。
买车、开车的人过多或过少,都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它是希望将其维持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因为国家既离不开汽车这个支柱产业,也不希望碳排放和拥堵状况继续恶化。
只要汽车保有量不大大降低、只要全国人口分布大致不变,“逢节必堵”的情况就一直会存在,显然,这两点短期内都很难变化。
尽管现在出行方式很多样,长途有火车、高铁;短途有公交 、地铁,但它们都是公共交通工具,虽然你有坐的权限,但没有下指令的权限,它们永远停不到你家,而只能停到站台。
唯有汽车,能将你和你的行李直接运到最终目的地。
既然路上开车很堵,那咱们能不能上天?当然可以,但坐客机和坐高铁差不多,都是只能到站而不能到家;私人直升机倒是可以停你家的停机坪,但门槛太高。于是,有人想到做一种可以飞的汽车。
其实飞行汽车和电动汽车一样,早就有人想到并且付诸实施了,只不过由于各种局限性,很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普及,而且飞行汽车的局限,显然比电动汽车更高。
早在1917年,后来被称为“飞行汽车之父”的格·寇蒂斯(上图左上角这位),向人们展示了一款名为“Autoplane”的飞行汽车。这款堪称“飞车之祖”的下半身是汽车、上半身却是机翼,后面还有个螺旋桨。这便是“飞行汽车”的雏形,尽管它从未真正飞向天空。
此后这些年,时不时就会冒出一款飞行汽车,这种原本存在于想象中的东西,还真正实现了从陆地到天空的跨越。不过,由于发展多年仍处于摸索中,它并未像汽车那样,诞生出大同小异的造型,往往每款的风格都很不一样,堪称千奇百怪。更关键的是,始终没有一款能顺利量产。
时间推移到21世纪,事情开始有了转机,2007年,荷兰一家名为PAL-V的公司,开始试飞花了10多年研发的一款飞行汽车,准确的说是“飞行三轮车”,此后这款“三轮”更是获得了适航证,并开始限量销售。
别看这货和直升机一样,头顶着很大的螺旋桨,其实这个大螺旋桨其实本质上1917年那款“Autoplane”的机翼一样,并没有直接的驱动力,它只是跟着“一起摇摆”提供升力。
这款“三轮”配有两台发动机,一台驱动路上跑的三个轮,有100马力,最高时速能干到160km/h,由于油箱有100升,据说这货一箱油能干1300公里,堪称汽车中的“持久模范”;
而当你想飞上天和麻雀肩并肩的时候,切换飞行模式,另一台200马力的发动机会驱动车尾的螺旋桨飞起来,飞行模式下极速可达180km/h,但只能飞500公里,不过它用的是普通汽油,也还能接受。
但是,正如它的动力所展现的那样,这货在路上和天上实际上是两套动力系统,你想开着它上天,需要飞行执照;而且它的保养周期不是以公里算而是以小时计,飞行25小时就得首保、之后每100小时保养一次。
最关键的是,它的价格可不便宜,加上训练课程那些一起的“先锋版”售价为49.9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12万左右!这价格,买台超跑,堵车的时候打开敞篷吹吹风,顺便让广大“堵友”赏赏你的盛世美颜,它不香吗?
飞行汽车在国外有了一定发展,在国内其实也早早开始了研究,目前最领先或者说最出名的,当属吉利和小鹏。
好些年前,我就听过吉利要造飞行汽车的消息,但一直没见过实物,但今年1月15日,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太力飞车Transition(TF1)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证书,这是该机构首次给飞行汽车颁发适航证书,加上此前吉利也表示过将于2023年推出飞行汽车,看样子量产版本不远了。
小鹏则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站稳脚跟后不久,便开始研发飞行汽车,近两年,几乎每次车展小鹏都会连带着展示一下它的飞行汽车。本次上海车展,小鹏带来的是旅航者X1,其宣称这是“经过对智能电动载人飞行器长达8年的研究、4次技术迭代以及累计达15000余架次的试飞”后的成果。
相比以往的那些飞行汽车以及那款“荷兰三轮”,我觉得吉利和小鹏的产品不应该叫“飞行汽车”,既然它们连轮子都没有,“汽车”二字又从何谈起?我觉得叫“小号直升机”或者“大号无人机”更贴切,尤其是吉利的,连造型都很像。
我个人认为,对于飞行汽车来说,最大的发展阻碍并不在技术,而在安全。你想想,假如开车出事故撞到墙,你充其量只会受到撞击的反作用力,但开飞行汽车不一样,你还要时刻面临从高空坠落的风险,堪称横向纵向全方位立体打击。
即便你买了一辆车,自己会开也敢开,谁敢坐?载个妹子在空中,只怕稍微颠簸一下,妹子就会吓得哇哇大叫。
人从远古发展至今,不但没有灭绝,反而靠着并不粗壮的胳膊成了“地球统治者”,显然不是易事,智慧以及风险意识都很关键,规避风险的意识早已刻在咱们骨子里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了潜意识,这是我们会产生恐惧感的重要原因,而恐惧感其中一项,便是恐高。
你站在高楼、山巅向下看,明明知道自己脚踏坚硬的钢筋水泥或者岩石,站得稳如老狗,但内心依然恐惧,为何?因为你内心深深知道:摔下去会死。
正因为这一点,飞行汽车和汽车分庭抗礼甚至代替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完全不可能的,它很难平民化。你爸爸开车,你能“有多远就睡多远”,但假如你爸开着开着飞起来了,你还睡得着?不吓出心脏病就不错了。
“上天 ”终究是件危险的事,从几米高的楼上一跃而下都可能一命呜呼,何况几十米甚至更高的地方?
堵车就堵堵呗,活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