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如果不点开视频,你会错过很多很多
这是万物的第34次拣史
这世界怎么会有年终奖这种令人头秃的东西
今天请和万物向“钱”看
文字版
今年你还有年终奖吗?关于这个问题,伟大导师列宁同志曾经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代……没有奖金是不行的。” (《列宁选集》中文版第3卷 第748页)
年终奖这词儿听着挺现代,但其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可动摇的一部分。东汉时的年末奖赏叫“腊赐”。
大将军的年终奖包括20万铜钱,200斤牛肉和200斛米。北宋皇帝发的是羊、米、面和黄酒。而地主和掌柜一般年底会给仆役、伙计们发一些赏钱或者礼物。
但今天年终奖和上面说的有本质不同。现代年终奖的起源,是美国企业的“圣诞节奖金”(Christmas bonus)。
1902年,当欧美的大多数公司还在圣诞节给员工送火鸡、手表当圣诞节礼物时,摩根大通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份全年工资作为奖励。
在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行业,这种突破性的举动相当鼓舞人心,也让摩根大通成为当时金融人才心中的灯塔。
令老板们没想到的是,这种临时的奖励后来因为政府和新兴的管理学,竟然变成了劳动者收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家名叫Niles-Bement-Pond的美国公司决定减少圣诞节奖金的开支,员工们很不开心。
于是工会将这事儿上诉到联邦劳工关系委员会,委员会裁定,年终奖不应该是雇主随便支配的“礼物”,而是劳动者合理预期、可以协商的薪水。
这时,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为年终奖背书。在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里,年终奖又能作为激励因素能让员工更卖力地工作。
赫茨伯格认为,一家公司的环境好、有零食水果,那都是保健因素,只能抚平员工的不满。只有工作成就、年终奖这种激励因素,才能促使员工付出更多努力。
而且,只有年终奖这种一年一度的奖励,才有足够的稀缺性,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
这样的理论虽然在西方挺火,可在当时的中国却一点水花也没激起。
1946年,国民政府的上海市社会局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制订了年终奖制度,规定以一个月工资为原则,按照企业经营状况酌定。
当时的棉纺织业工人,可以以40天、50天和60天三个等级拿到年终奖,当然是原则上。
到了1950年,《光明日报》把年终奖定性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变相工资”,1951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判定年终奖是一种“不完全合理的津贴制度”。此后,年终奖被逐渐降低,最后完全取消。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和《劳动法》,今天的你早就和年终奖告别了。1978年后,国家从计划经济迎来了“谁努力谁就赚的多”的市场经济,鼓励员工变得有必要了,奖金制度终于开始恢复。
尤其是近年,互联网、金融、地产巨头们每年都会用巨额年终奖制造话题新闻。每年年终可以拿到多少钱,就成了上班族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公司人力部门最头大的问题。
你考虑的是年终奖有多少,公司纠结的问题更多:发少了员工有怨气,发多了公司太亏,差距太小变成大锅饭,差距太大影响团队稳定。
年末离职高峰期,很多公司也把晚发年终奖,当成留住人才的手段。
年终奖到底算啥?一种意见认为,年终奖是把每月劳动者所得扣除一部分,到年底发放,是雇主管理员工的手段;另一种意见认为,年终奖是企业将所得利润和员工分享,团结队伍,同甘共苦。
两种意见很难说谁绝对正确。年终奖这件事,最主要还是真诚。挣钱了多发点,不挣钱少发点。制度透明,奖惩清晰。最主要的,还是团结一致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