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看到一则花边新闻,“71岁的张艺谋生日,39岁的陈婷晒出生日照 ”。吓了我一跳,张导居然上了这个岁数了?又不免有点儿惊讶了一把,学生时代那么从内心里顶礼膜拜的大师级导演,怎么现在看到他儿孙绕膝的图片,似乎有点像看隔壁他大爷一样,再无一丝神秘感。
是大师的艺术和审美在老去,抑或是我们早已移情别恋?也许兼而有之吧。记得那次打醒精神去影院看他拍的《长城》,影评早已被写得各种不堪和差评,然而还是不及现场观影时,左右其它人昏昏欲睡哈欠连天,窃窃笑场甚至有人中途退场,隔着屏幕看得人尬聊症都犯了。艺术家的审美疲态,是从作品里看出来的。就像是进入没有荷尔蒙刺激和失去激情的老人一样,就是摆出一种姿态,看起来也力不从心,想使劲儿却没有爆发力。九十年代的张艺谋和巩俐那种焚心似火的爱恋,也是属于他电影创作的激荡时光。那时候的张艺谋有点不羁,有点儿放纵,对艺术有那股执拗劲儿的探寻与追逐。想起读书那时候,若是谁写了低估的影评或嘲讽的话挪揄张艺谋电影,我可能是第一个上去与人辩论的。谁能想到,多少年后,我也成了偶像的背叛者。背叛自己年轻时代的欣赏和膜拜的偶像,好像是对自己曾经的审美感觉的背叛,那些往事的痕迹的流失,想来有那么一点沮丧。那些曾让人感慨过的具有号角般感染力的《红高粱》和《活着》之后,张艺谋后来其它的电影,好像一点点失去感染力,似乎有些做戏,扮戏和装戏,都未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敲到人心和击节叫好的作品,也无真正的艺术上和技术上的大作。有人说:啥呀,人家的奥运会做得多成功。可是我在这讨论的是电影,也许张艺谋更像一个舞台效果大师,他操作舞美设计的功夫和能力更甚于电影。大师皆有老去的时候,但艺术大师的潜意识里,天生都是有一股与岁月抗拒的能力。比如李安和昆汀,就是在试图不断变换新的创作灵感去摸索新的电影形式。有一次看昆汀接受美国一个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当主持人问昆汀是否在影片中渲染和倡导暴力审美时,他当场发飙与主持人激辩,吵得面红耳赤后拂袖离去。从礼貌角度来说,昆汀似乎有点冲动和不理性,不过他在激辩时谈到的艺术观点,我感觉到昆汀狂野的内心没有丝毫的收敛。你是否喜欢他的电影是一回事,但他那种属于艺术家的热血还在喷发。张导最近的一部片子《影》,那种水墨画面似乎是煽动人进院去的预告。真正去看了,恍惚间以为《英雄》的黑白男人宫廷版,十几年过去,张导在拍一种舞美风格吗?二个小时来回就几个场景,颠来倒去,极度的审美疲劳。缓慢的节奏,对话形同话剧,形式感足够,镜头中文武官员从水墨山水中走出来列队上朝,简直玩成啥样了?背景音乐只用琴、瑟两种乐器,人物又在黑暗中晃荡来去。打斗场面用了《英雄》中的慢镜头,光线一会儿暗一会儿亮,故作高深,动作和画面,一个字“慢”,慢得人看戏的心都凉了。旁边一位一直无精打采的男人大约是陪女朋友看电影,忽然楞楞的问一句:“还没完呢,这场面不跟开始那个一样吗?”其实今天也不是写影评,纯粹为自己年少时崇拜的一个电影大师手法和审美的疲惫略有所感。大师在老去,也许他的观众也在老去。今天忽然看到他和年轻的妻子还有几个孩子在一起的庆生照片,感叹一个曾经仰视的导演艺术家,原来终极幸福也和所有的平凡的男人一样,娶年轻女子,生一堆孩子,再为下一代谋划前途。一个幸福的老大爷,与一个应该有点孤独的超尘脱俗的艺术家,脑补了一下画面,似乎不搭调。或者是人内心的苛求吧,艺术家的激情如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终究从浪奔,浪流,归于平淡。
●泛滥的流量, 为何阅读依旧饥渴?
●惊座叫好的许知远居然是《吐槽大会》倒数第二?
●在追逐 “虚荣”与扔掉“虚荣”之间
●活在今天的机会主义者
●热搜上的明星全都不认识
●粉圈、车圈、娱乐圈、富人圈
●承认自己肤浅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马云与红顶商人胡雪岩有相似么?
●年末的饭局
●房企大佬为何迷上造车?
文|天娟
版|Burger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E.N.D>
感谢你的阅读
▼
![]()
广州莲丰广告有限公司
http://wwww.lianfen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