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关注我们一起侃车!
国家发改委关于“将出台措施促进汽车、家电等产品的消费”的一番表态,令原本寒冬的车市刚进入2019就迅速重新“燃”了一把,连带汽车板块个股股价也纷纷大涨,对比鲜明的是,比亚迪(002594)、北汽蓝谷(600733)等新能源汽车概念个股的股价应声下跌,跌幅分别达到4.58%和1.85%。
另外有关新能源补贴退坡,插混划归燃油车等消息也在近期迅速成为热门,那燃油车真的要迎来第二春了?新能源的道路更难走了?车载君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2019年这些汽车新政了。
![]()
2018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下跌5.8%,广义乘用车同比跌幅6%,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28年来首次负增长。另外在去年年底刚通过的《中华人名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当中,以指出车辆购置税的税率仍为10%。
也就是说,大家购车上牌时,1.6L排量及以下的车型再也享受不到任何购置税优惠的政策,无疑让疲软的车市又增加一丝凉意。目前国家大举措推动新能源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燃油车仍然是汽车市场的消费者主力。为了稳定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推出相关政策刺激消费,势在必行。
![]()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制定出台稳住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在鼓励汽车消费方面,透露了新思路:“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升级消费。汽车已经从城市进入乡村,现在也在考虑制定这个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的消费。”
据此次的表述,“汽车下乡”政策或将重启。也就是这番表态致使汽车板块个股股价纷纷大涨,1月9日收盘,力帆股份、金杯汽车、长城汽车等涨停,金龙汽车、江铃汽车也大涨逾6%。
![]()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此举措就能实现,2009年那次汽车下乡政策带来的效果,毕竟背景不同。2009年汽车销量不足1000万,如今汽车销量已经达到近3000万的规模,可能会收获一定的市场反馈,但不会再现当年威力;另一方面很可能是为了释放刺激市场的信号,给汽车厂商们打一剂强心针。
“新能源补贴在2020年要全面退出”如果没记错的话,2016年就开始传这件事了,期间一直断断续续循环往复,这才刚进入2019,关于新能源补贴退坡的话题,又进一步被炒热。
“新能源补贴1月延续2018年补贴,2-6月退坡30%,7月起退坡50%”,究竟什么时候退坡,退多少一直没有官方准确说明,都是各种猜测;但新能源补贴退坡、取消这件事是肯定会落实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一下取消或大幅度退坡不太可能,这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近几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产业初期补贴的推动效果是很明显的,但随着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正在从“政策推动”往“市场导向”过渡,长期的补贴并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往大了说很有可能扰乱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所以补贴退坡也是势在必行的事。
![]()
补贴退坡,在一定层面上对新能源乘用车的技术性能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去年的补贴退坡中,是根据续航里程来调整的,那些续航里程较短的车型就会逐渐被市场淘汰。
如果今年相传的两次退坡都是对续航里程有要求的话,那么今年新能源厂商的日子可能就不那么好过了,毕竟从政策下达到技术调整再到正式运营,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预计2020年的补贴取消很有可能像当年的购置税补贴延期一样,不会来的那么干脆,当然这都是猜测。
![]()
另一方面,未来补贴取消对于厂商来说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为国家节省资金,也会让车企减少压力,目前车企的补贴都是先自行垫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拿回补贴。
忧的是面对新能源车企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在补贴取消初期厂商很可能会自讨腰包补贴消费者或者是降价销售。但当新能源全面铺开的时候,会和现在的燃油车市场一样竞争激烈,产品力高、有实力的才能吸引消费者。
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还是对消费者很友好的,通过政策刺激车企的研发潜能,一部分实力跟不上的将会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突破,成本也随之降低,以后新能源汽车会越来越亲民。
![]()
最后说一下插混属不属于新能源行列这事。早在7月份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曝光时就开始传这件事了。
![]()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就是新车企建厂投产混合动力汽车,投资项目会被划分到燃油车项目,而不是生产出来的车被划分到燃油车一类。按之前的政策,生产插混车型厂商是享受国家补贴的,现在不享受了。
也就是说跟消费者并没有多大关系,规定只面向企业。你买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依旧可以享受地区牌照政策及国家、地方补贴。
![]()
目前来看,燃油车仍是汽车市场消费的主力,但“汽车下乡”并不太可能起到很大的刺激消费作用,当然这只是一个信号,未来估计还会有新政出台来刺激燃油车市场的发展。新能源补贴退坡是势在必行之事,其正在从“政策推动”往“市场导向”过渡。
当然,补贴退坡并不是说对消费者就不友好,能在补贴取消以后生存下来的新能源车企,在产品技术上都是有发展突破的,待新能源正式铺开以后,自然也会越来越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