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李逸之 编辑|匡吉
一周之前,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丰田集团董事长丰田章男向正在涉足造车的苹果发出了警告——造车可不仅仅是用技术把车造出来就行,在其后的销售环节,还有更多的经营工作。
作为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的主席,丰田章男如此表示,“汽车行业欢迎新进入者。但在造出一辆车后,我希望他们(苹果)做好准备,在以40年计的时期中服务客户,并应对各种变化。”
尽管苹果很可能要花至少五年的时间才能推出自己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但在近期,苹果与本应是潜在竞争者的多家传统车企商讨合作的新闻,仍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家科技巨头不断靠近汽车行业的脚步,引发了一些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焦虑,他们担忧苹果汽车的潜在颠覆性。
不过,近几个月来,苹果与包括现代汽车在内的一些汽车制造商的合作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可能是车企的担忧原因之一。
但全球规模最大的两家车企,丰田与大众,看起来没那么忧心忡忡。
今年2月,大众集团CEO迪斯在接受德国媒体《法兰克福报》采访时称,他并不害怕苹果进入行业。因为汽车工业与科技行业毕竟不同。“苹果不可能一夜之间接管汽车行业”,迪斯说。
而丰田章男认为,新的科技公司加入,可能会为汽车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消费者也能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在进入行业时,需要“公正”地对待消费者。这意味着,这些新进入者需要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内负起责任——从日常维护,到最终报废。
对于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这并不是丰田章男第一次diss。
去年11月, 在一次业绩简报会议上,丰田章男说特斯拉并没有在制造“真正的产品”。从市值来看,特斯拉去年取代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但丰田章男认为,丰田也拥有特斯拉欠缺的价值——制造超过1亿辆汽车的经验。
然而回望过去一年,可以发现汽车行业“规模越大则市值越高”的传统规律几乎失效了。
随着特斯拉、Nikola、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兴电动汽车公司股价的飙升,新兴车企们销量不高却市值奇高的倒挂现象,才是资本市场汽车板块近期的常态。
据统计,过去一年约6倍的平均股价涨幅,让特斯拉、蔚来等8家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总市值达到了约1万亿美元。至少在资本市场上,他们都成为了大赢家。
然而,在资产管理公司Research Affiliates(以下简称RA)创始人罗布·阿诺特(Rob Arnott)看来,电动汽车在资本市场上掀起的热潮,是又一次典型的“大市场错觉(big market delusion)”。
RA是一家管理着约1600亿美元资产,使用可量化特征投资股票的专业资管公司。他们的特色是,其投资方法论基于长期的学术研究,并常常对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泡沫发出警报。
阿诺特、RA的研究员吴,以及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金融学教授布拉德福特·康奈尔共同撰文称,“这些新兴电动汽车公司的股价似乎表明他们都是大赢家,但他们却是竞争对手,显然他们不可能在未来同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和主要份额。”
根据市场数据,这些新兴车企的市值虽然远远高于传统车企,但在过去三年中,他们的总销售额仅约为后者的2%。
比如,特斯拉的市值约为其2020年销售额的28倍。与之相比,传统车企这一数据平均只有1.1倍。而值得关注的另一面是,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只有15%,其营收比之丰田或大众仍稍显袖珍。
即使特斯拉总是能比其他车企更有先见之明,那也意味着特斯拉的竞争对手们会被夺走市场份额(以及对应的市场估值)。换句话说,电动汽车市场上,不太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多优质的投资标的。
RA引述了航空业发展的历史教训——这为旅游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不一定为投资者提供财富”。
在经济困难时期,航空业经历了整合。但在经济繁荣时期,又出现新的竞争对手,并压低了利润水平。而与航空业一样,汽车行业同样竞争激烈,且同属于资本密集行业,这通常会压低其股票估值。
阿诺特与其同事写道: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市场的破坏与重构常常对社会有利,但对‘颠覆者’来说则不一定,并且‘颠覆者’常常会在特定的情形下自我破坏。”
“我们怀疑,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许多公司将倒闭,就像从前其他繁荣的行业一样,随着时间流逝,该行业的总价值会下降到更合理的水平。”(编译自彭博社)
—THE END—
出行百人会 | Autocar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