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从研发到测试,再到生产,最后走到千家万户的身边。可能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会觉得很平常,只是简单的走进4s店,看车、选车,最后刷卡走人。就像我们去到面包店里,看到那些精致、漂亮的蛋糕,就会忍不住想买走一块,但可能不会想到,一块看似简单美味,是需要很多道工序才能呈现出它现在的样子。
一块蛋糕如此,那一辆车呢?不如我们走进比亚迪的工厂,看看车辆在交付给用户之前,他们是怎么做的。
安全始终是第一位
在比亚迪,工程师会根据“LACU策略”( Leading行业领导地位;Among行业领先地位;Competitive行业内具备竞争力;Uncompetitive行业内不具备竞争力)在车型定义阶段对整车性能进行逐条定义,主要指标被拆为十几条。以旗舰车型汉为例,其安全性能就被定义到了“L”级别。
在汉车型的开发过程中,他们会对安全性进行大量的仿真设计,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整车、系统、子系统及零部件在发生碰撞时的被动安全性。根据实验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优化,最终达到“L”级别的设计预期。
为了达到策划时定义的安全水准,汉采用了高安全车身。这其中军工级别的热成型钢用料有43处,白车身热成型钢材使用量达97kg,为用户打造了“隐形”的防护保障与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比亚迪的整车碰撞实验室,能满足国标、美标、欧标等法规试验要求及C-NCAP评价试验要求,在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他们还设计了更多实验方法和手段。汉在上市前除了进行正面、侧面、追尾等常见的碰撞测试之外,还针对路面交通的复杂性和新能源汽车的特性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测试,比如最高时速120km/h的正面撞击,超高难度的小偏置碰撞等。
这种在安全测试中出现的仿真假人,很多朋友可能都看到过,你会以为他们就是很普通的假人吗?并不是。拥有不同年龄、性别完备的假人家族,每一个都造价不菲。就连专门用来陈列他们的恒温室,耗资都会高达几千万。他们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真实车主及车内不同座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坐姿乘客在发生碰撞情况下的真实状况,提供更完备的安全保护方案。
天南海北的满处“虐车”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路况、天气温度、环境湿度等千差万别。比亚迪通常会先采集覆盖全国各地的路况、温度、湿度等真实数据,再模拟出各种极限场景下的状态,对车辆进行测试。
一款车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的背后,可能是无数次充分模拟消费者各种极限使用场景的测试积累。按照行业标准,15万公里的整车寿命足以覆盖90%的用户需求,市场上大部分高档车的设计寿命是30万公里,而汉的整车寿命目标则定在了60万公里。
实车道路测试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还会使用大量国际领先的高精尖测试设备,对车辆进行更深度的测试,“24通道道路模拟试验”就是其中最严苛的一环,这种测试能还原用户可能遇到的95%路况。测试车会在台架上持续颠簸45个日日夜夜,一做就是3轮。这相当于实车测试路面上驶过100万公里。
除此之外,汉还在严苛极端的环境中完成了“三高”测试,不仅要承受温度覆盖-40℃-80℃各种场景的环境仓实验测试,而且还会采用车队自驾方式,从海南、牙克石到吐鲁番等地,通过远途检验车辆性能,并在沿途测试充电设施的适配程度。
他们的进步,也助推着中国标准的进步
从整个测试过程可以看出,像比亚迪这样的安全耐久测试,其标准是极为严苛的。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最后1%的稳妥。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比如在2009年,比亚迪e6完成国内纯电动车首撞;2011年,比亚迪S6成为中国第一款获得五星标准的国产SUV车型;而从2013年开始,比亚迪每年都至少有一款车型被选中并取得五星成绩。
自比亚迪安全测试中心成立以来,积累的上千份宝贵“比亚迪标准”,夯实了技术底蕴,也形成了高品质标准。同时,比亚迪在安全方面的大量投入和不懈钻研,积极参与推动国家相关安全法规标准逐步完善。预计在2022年,中国的汽车安全标准将成为全球最为严苛的标准。
写在最后
不断追求更严苛的标准,背后是比亚迪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文化,同时也是他们“十年磨一剑”的进取精神。不断自我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淬炼出更高的品质,才能更好的服务用户,提供愈发出色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