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关注燃油车的时候,一说起合资与自主品牌,少不了的话题就是自主品牌造车没底线,抄袭合资。
其实说多了,媒体人自己也麻木,读者看着看着,一边骂国产车,一边在算计着贷款去买国产车,买回家了用着用着又骂起来了,什么异响,油耗高,垃圾车。
我们简单讲讲比亚迪,毕竟现在新能源火热,让这家一开始就专注于新能源的车企瞬间成了市场焦点。而在此之前,比亚迪在国产品牌里,应该连二线都排不上。
![]()
让比亚迪尝到甜头的第一款车,应该算是F3,这款在外观上几乎全部借鉴了丰田的车型,以紧凑型的车身只卖A级车的价格,还拥有着花冠的前脸,让它的性价比非常之高,消费者们自然而然也愿意掏腰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产车起步晚,技术储备相当有限,前期逆向研发市面上的成熟车型,不仅仅是在于压缩量产车生产周期,抢占市场,更多的是因为确实不会制造,需要学习,依葫芦画瓢,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国内市场毕竟是太大了,合资车价格同级偏高,一些中低端市场始终无法满足,因而逆向研发一样可以受到市场欢迎,只要车子便宜还算好看,谁还管你是不是抄袭呢?
而不少国产品牌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底线,尤以前几年为甚,彼时应该是SUV在国内最为鼎盛的几年之一,市面上渐渐出现陆风X7、众泰SR9等一比一高仿知名豪华车型的例子。
![]()
通过高仿知名车型,而且是豪华车,以期达到在短期内吸引众多目光的营销手段,其实都是对市场趋之若鹜,追名逐利,鼠目寸光的表现,一时之间炒热了话题,而几近是半年之后,相关车型就被市场所淘汰,可笑的是,SR9还紧跟趋势,出了新能源版本。
哪怕是皮尺部先期量尺寸,再照葫芦画瓢做出来,其实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包括人力、物料、工厂运转的投入,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高仿的事业里,长期以往,如何提振自身的核心技术,殊不知就在此时,众多其他自主品牌们正在独立研发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这些高仿车型最后的结果,无非是逐渐凋零,比正常车型提前退出市场,同时还落得个抄袭的名声,于品牌声誉损害太大。在整体消费升级的情形下,就连三四线小城都觉得开这样的车子,有点丢面儿。
而近些年的发展,就是自主品牌们投入开始收获成果了,WEY,领克的设计早已惊艳众人,哈弗,吉利,传祺,比亚迪等家族设计基因也深入人心。
![]()
甚至是走出国门,广汽传祺从2013年起就参加北美车展,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自主品牌的设计力量。很多人也吐槽,自主阵营里,民营普遍强过国有,譬如长城,吉利就比北汽,华晨要好很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自主品牌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传祺,荣威,名爵等等,近些年发展都不错。而从整体来看,自主品牌们在外观设计上进行抄袭的事情,似乎少了很多,几乎没有。
同时让人惊讶的是,随着新能源的崛起,坐拥主场优势的自主品牌,其实在方兴未艾之际,占了很大便宜,补贴就是其中之一,而双积分政策则不仅仅实打实制约着自主品牌,也同样束缚着合资企业。
为了尽早推出新能源车型,避免双积分给自身带来影响,不少合资企业也是走起了捷径,譬如说,把合作伙伴的车型直接换个名字,就算作是自己旗下的了。
譬如丰田就把广汽传祺GS4纯电动改名为广汽丰田ix4:
![]()
再譬如广汽三菱祺智PHEV,同样是以传祺GS4为模板的插混车型:
![]()
无独有偶,广汽三菱依照传祺GE3,将其改名为祺智EV:
![]()
这些行为,是合资品牌们为应付政策而采取的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因为对于不了解车市的外行人来说,没有谁会知道这些车型的原版来自于哪里,自知道是以合资的名义来销售。
这些年自主品牌的进步,不得不说,超乎很多人的意料,而在转型新能源的大时代面前,能否逆转一直以来被合资压着打的局面,就在于是不是会继续保持埋头苦干,加紧研发的势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