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个字可以很轻易地打动中国人?不是“我爱你”,而是“性价比”。中华民族有着精打细算的民族特色,勤俭始终刻在国人的基因里。因此,性价比一直是各行业最常用的卖点之一。
十四年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那时候的消费者虽不算富裕,但手头总归是有点钱,可以买辆属于自己的车。高性价比的家庭用车在那时候最为吃香,斯柯达抓住了这个机会。
斯柯达明锐于2007年6月份在国内上市,凭借大气的外观与扎实的用料做工,上市不久后便受到追捧,风光一时。斯柯达在中国的性价比之路便从此时开始了。
“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的这句话用在斯柯达身上再合适不过。接近10年的光辉岁月之后,斯柯达面临销量下滑、品牌认知度下降、用户满意度降低等多重打击,风光不再。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斯柯达这一系列的问题到底根源在哪儿呢?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斯柯达的产品力从未出过问题。比如在平台的先进性和配置方面,斯柯达的产品与南北大众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水平,德系品质毋庸置疑。
例如刚刚发布的明锐PRO,基于大众MQB-EVO平台打造,和全新一代奥迪A3以及第八代高尔夫基因相同。有这两款车型在前作保,该平台的产品力毋庸置疑。
此外,斯柯达车型的设计感历来都要比“套娃”的大众车要更有辨识度,不仅保持了自己的设计特色,也通过年轻化的设计形成差异,这一点在明锐PRO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立体垂瀑式格栅造型、发动机盖立体棱线、3D流晶LED前大灯,这些元素使得明锐PRO看上去更具有年轻气息。前脸下方蜂窝状的下格栅错落分布,车身线条流畅极富动感,车尾经典掀背设计搭配自欧洲的RS运动风格个性套件,运动感十足。新车将提供纳米白、量子灰、粒子金、星云蓝、能量橙五款配色,光听名字就足够年轻。
新车还在内饰上提升了质感,并着重了科技氛围的升级。其中悬浮式的12.1英寸多点触控中控液晶屏科技味很浓,支持Apple CarPlay、百度CarLife的无线映射功能,中控台按键也变得精简易于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明锐PRO搭载了手机无线充电、30色可调氛围灯这些年轻人最喜爱的配置,吸引年轻人的可能性更大。
智能表现同样不俗,它搭载了大众3.0智能场景驾驶辅助系统,支持360°全景影像功能,并拥有15个雷达以及5个摄像头,智能科技的辅助使得德系驾控更加精准。
扪心而论,放眼整个合资紧凑型轿车市场,明锐PRO绝对不差。只不过,产品的优秀程度并不一定会与销量成正比,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在全世界都不罕见。
作为大众旗下子品牌,斯柯达虽然拥有不逊于大众的产品力,但由于大众集团内部的定位问题,导致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品牌高度始终低于大众。
这样的品牌认知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大众推出高性价比车型之前,消费者心中的斯柯达是价格更亲民的“大众”,让他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想要的德系品质。但当朗逸霸榜、捷达独立之后,斯柯达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综合竞争力大幅削弱。
所以,斯柯达目前的问题暴露的相当明显:品牌定位模糊、价格优势不再、竞争对手打击。
想要扭转当前的形势,斯柯达首先需要明确,未来究竟要以怎样的品牌形象参与竞争,面向消费者?在上有大众,下有捷达的局面下,该如何自处?是保持现在的品牌定位,继续深化性价比路线,还是更加激进一些,通过打造新的品牌形象,和大众形成差异化?
当前,合资紧凑型轿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能打的不在少数,加上自主轿车的大肆冲击,“性价比”已经无法为斯柯达带来跟更多的机会了。残酷点讲,斯柯达翻身的机会不大,但并非没有可能。
因此,斯柯达应该积极尝试转型,例如年轻化、智能化等等,并将这些转型的方向全都在产品上展现出来。就像小米,近几年诸多旗舰机型的推出,让其告别了过去“底价入门”的标签。
斯柯达也是如此,明锐PRO的正式发布,可能会吹响品牌翻身仗的第一声号角,而且在这款新车上,斯柯达选择了最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转变方向:年轻、运动。
当然此举有利也有弊。利处在于,符合主流趋势意味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受到喜爱与追捧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弊端在于,市面上各大品牌车型都在往年轻运动的方向发展,夹在这股浪潮之中,斯柯达能否“上岸”还是个未知数。
只不过,不管前方是康庄大道还是坎坷泥泞,百年斯柯达都只能走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2007年上市至今,明锐累计在中国市场交付超过140万辆。说它见证了斯柯达在华的繁荣与衰落一点都不为过。斯柯达在转型之际选择它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是,虽然明锐PRO有着优秀的产品力,但它的未来依旧无法保证。面对比以前更加挑剔的中国消费者,以及愈加波诡云谲的中国车市,再加上发展迅猛的自主品牌,斯柯达前路是糖是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