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Macan追尾凯迪拉克凯雷德,价位相近的两台高端豪车,碰撞后各自的损伤却大不相同。我们平时在网上,也经常看到这种追尾事故两车“战损比”迥异的照片,这是怎么导致的呢?
这篇文章里,汽车安全实验工程师Quosan就会和大家聊聊:
“Macan追尾凯雷德,为何如此的脆弱?”
![]()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一张图片就能说清楚:
![]()
如上图,左红框中是前车凯雷德的后保险杠,右红框中是Macan的前防撞梁。
可以看出两点:
1、凯雷德的后保险杠明显高于Macan;
2、Macan的前防撞梁没有什么变形,显然是没有受力。
凯雷德的车身高于Macan,后防撞梁的高度也高于Macan的前防撞梁。再加后车驾驶员发现追尾时,必然会一脚急刹导致车头下沉,这样后车的车头姿态更低。
![]()
由此导致Macan的主要车身受力结构,即防撞梁、吸能盒、纵梁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反而是用防撞梁上方的引擎盖、发动机本体,来撞击前车高强度的后防撞梁,所以Macan损失惨重。
如果Macan的车身姿态与凯雷德平齐,想必绝不是这样的后果。
凯雷德作为车长5米7的全尺寸大梁式SUV,后防撞梁的强度显然是比较高的,即使后车的损毁程度很大,它的后保险杠还是看不出来什么变形,可以说是很硬核了。
另外科普一个白车身的结构图:
![]()
车身在发生碰撞时,首先受力部位是车前红框处的防撞梁,防撞梁在低速时即发生溃缩,受力再传导给后面的吸能盒、纵梁,吸能盒的吸能效果远大于防撞梁,后部的纵梁吸能效果远大于吸能盒。
Macan的防撞梁、吸能盒、纵梁都没有变形,相当于有力没处使。
本来两方高手相斗,拳对拳、掌对掌才是真义,没想到这哥们拿自己的裆部去迎接对方的拳头,这就让人始料不及了。
在之前文章《两车相撞你竟然告诉我:撞赢了未必是好事?》中,我提到过一个AHOF400的概念,即车辆前部结构作用力平均高度。
我们可以将该概念简单的理解为:
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车头给予对方作用力的平均高度。
![]()
如果所有车辆的AHOF400都在同一个高度,那在车与车的对碰事故中,双方的受力结构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尽量降低双方车辆和人员的伤害。
Macan和凯雷德的事故中,正是由于凯雷德的AHOF400远远高于Macan(凯雷德是大梁车,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其后部的作用力平均高度也是一致的,图片中也是如此),所以双方的车体损失不一致,谁钻在下面谁吃亏。
![]()
要庆幸的是,这应该只是一个市区的低速追尾事故,如果是高速事故,恐怕后车的乘员也会受到损伤,那就不是修车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说,这个事故中体现出来的原因就是:这两台车的碰撞相容性非常差。
至于是谁的相容性差、谁的好,这个没有定论,因为没有一个公认的、合理的AHOF400高度。
![]()
Macan在追尾凯雷德时如此脆弱,直接原因是两车的防撞梁、纵梁不在同一个高度,主要受力结构无法发挥作用。
间接原因是市场上对乘用车的碰撞相容性要求较小,在后续相关性能要求不断提升之后,该问题有望改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