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697字
阅读时间:5分钟
短短7年时间,宁德时代乘着国内新能源车发展的东风,凭借自身强大技术背景进入风口,一跃而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独角兽。
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后的宁德时代总市值接近1400亿元,有望超越温氏股份,成为创业板第一大权重股。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以6.5GWh的装机量继续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一家独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市占率达到42%。在宁德时代的最新财报中,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91.36亿元,同比增长了59.9%。
占据市场份额近半壁江山的背后,是宁德时代疯狂的联姻步伐。算上最近的吉利,宁德时代已经与5家整车企业成立了7家合资公司。北汽、上汽、东风、广汽、吉利,再加上采购其电池的大众、戴姆勒、华晨宝马等等,国内最具实力的整车企业中,宁德时代已然将半数囊括进了自己的客户名单。
疯狂背后的焦虑
如果说国家双积分政策落地之后,催生了一波车企联姻潮。那么,即将开放的电池行业则是助推宁德时代疯狂联姻的主因之一。
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中国新能源政策正在逐步开放,其中就包括电池行业。去年夏天,发改委取消了动力电池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公示的《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第一批)》中,三星、LG化学、SK三家韩系电池企业在华企业入选,进一步释放了政策信号。据悉,到2020年,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将全面开放。
过去的几年,由于政策保护,国内动力电池市场TOP5均为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沃特玛、国轩高科、比克,它们始终占据着中国电池份额的大部分版图。
然而,随着政策松动,LG、松下等日韩企业陆续入局,这样的好日子恐将一去不返。三星SDI在中国西安的工厂已经开始投产,松下也正在扩充苏州产能,同时打算与特斯拉在上海再度合作建立超级电池工厂。
不仅是外企,即便是国产企业,宁德时代的压力也不小。作为老对手的比亚迪,已经计划剥离电池制造业务,并于2020年前上市。今年4月,比亚迪以1.32Gwh的装机量反超宁德时代登顶月装机量首位,极大地动摇了后者的霸主地位。
前有对手的围追堵截,后有成本和技术落差。根据国际投资分析机构瑞银发布的4家排名靠前的电池生产企业的成本报告,以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为例,松下、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的成本分别是111美元/kWh、148美元/kWh、150美元/kWh、150美元/kWh。可见,宁德时代在成本上并不占优势。
技术方面,在国家主推NCM811路线下,宁德时代要造出实现300Wh/kg能量密度的产品,至少要在2020年。相比之下,松下在高镍三元锂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应用于乘用车的节奏上,至少领先了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2-3年。
多重因素加剧了作为宁德时代的焦虑感。选择与车企联姻,一方面可以通过供应电池和车企进行利益捆绑,减少信息隔阂,提高电池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以更低的资本代价,更快地扩充产能。
寡头初现的隐忧?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能源风潮的刮起,各国新能源的发展也是节节开花。从而带动了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量为44.5GWh,同比增长44.5%。随着国家政策逐渐落地,以及未来锂电池生产技术提升、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的普及度提高,GGII预计到2022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215GWh,同比2017年增长3.8倍。
作为电池行业寡头之一的宁德时代,是市场当之无愧的流量存在。2017年,宁德时代的出货量、装机量、市场份额均国内第一,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
进入2018年以后,宁德时代通过“疯狂联姻”的方式极大的扩充了客户阵容,并持续提升出货量。这也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自身进行“反哺”,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研发,加速提升产品力。
不过,对于车企而言,相对单一的品牌零部件采购虽然有规模优势,但是弊端也不小。规模化应用之下,往往也带来了另外的风险,比如此前的高田气囊事件,以及随后日本爱信变速箱产能受限所带来的生产波动,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车企新车上市的节奏,并拖慢企业战略推进的步伐。
宁德时代的寡头效应,是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和各大车企应变能力的一次考验。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体系?是未来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钟述
2018年,宁德时代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构筑了一道护城河。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敌入侵“,未来它的压力仍将不小。虽然就目前而言,宁德时代已经在市场份额上抢占了先机,但随着2019年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迎接它的,将可能是一场更加艰难的鏖战。
往期精选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