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章丽娟
2021年,会是怎样的一年?
自比不上2020年的惊心动魄,但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就拿汽车领域来说,1月开春以来,这种芯片短缺的浪潮波及到汽车产业,“汽车芯片告急”纷纷上了各大头条!
受疫情的影响,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车载半导体短缺带来的影响,从美国到德国,从中国到日本,从巴黎到曼谷,因芯片供应不足而带来的停产,已经演变成全球危机。
据分析师称,汽车业芯片短缺可能会持续六个月之久。这意味着我国汽车制造商的产量得控制住,至于会不会涨价,迹象还不明显。
这股缺芯潮,来得猝不及防,主机厂比我们普通消费者更慌张,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一场汽车业“八仙过海”抢资源的戏码正在上演。
大潮袭来,一下冲走了中国汽车业的底裤,不少人理所当然地将其当作疫情引发的偶发事件,由此来回避自研芯片这件事,但疫情总会过去,如果不去审视芯片问题,我们真的能当什么都没发生吗?
汽车变“软”,伴随着“硬”的忧
看上去,不确定的疫情导致了汽车行业的第一次芯片危机,作为直接原因,疫情难辞其咎,又造就了汽车业的一个历史,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股5G以及人工智能的浪潮,它使我们对芯片的依赖度加大。
讨论芯片的议题并不新鲜,最早我们聚焦在手机上,现在汽车正慢慢成为比手机更重要的大型移动智能终端,芯片短缺的问题也随之扩散到智能汽车。而且这个问题会比手机更加严峻,更加重大。
因为,智能汽车最底层离不开算力的突破,而芯片就是算力的发动机。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提升,在多媒体娱乐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空调系统等方面,芯片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叙事框架下,在科技巨头纷纷跨界造车的背景下,在各大车企极力追赶和加紧布局下,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中国也赶上了自动驾驶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华为、百度、小鹏、蔚来等企业也很争气,不断传来好消息。
近两年,在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中心的美国加州,中国车企的活动非常活跃。在2019年的公路测试里程排行榜中,中国的初创企业小马智行力压不少美国车企,跃居第三,百度也排在第四位,可见,中国车企正在美国积累实战成绩。
但,就在中国汽车工业自觉可以扬眉吐气一番时,“芯片荒”又一把将其拉回现实。
目前,中国在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实力仍相对薄弱。国内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5%,关键的芯片技术一直形成被垄断趋势。由于车规级芯片存在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和认证周期长等特点。大部分车企都寄希望于英飞凌、恩智浦、德州仪器、瑞萨电子等欧美厂商。
自去年12月开始,需求端“阳光灿烂”,供给端却出现了“黑天鹅”,芯片需求量的激增让这些欧美芯片厂商没有反应过来,也打了我国众多车企一个措手不及。
除了比亚迪自研自给,可以生产包括车规级半导体产品、车规级半导体方案,以及上层的汽车系统应用。也有一部分的整车企业在以投资、入股等方式纷纷加“芯”。吉利战略投资了亿咖通科技公司,东风汽车投资了君芯科技,上汽则入股了晶晨半导体,与此同时还投资了汽车AI芯片创业公司地平线,并在2019年4月又投资了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自主品牌绝大多数是选择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比如我们的新势力,蔚来、理想用了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的EyeQ4芯片,小鹏用了英伟达Xavier芯片。这样的方式供货比较被动,还要忍受芯片算法不能更改,无法实现快速迭代的缺点。但是出于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考虑,它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对欧美供应商巨头的依赖。
如今,疫情在前,国家关系紧张在后,缺芯引起的震荡不知道还会进行到哪步,但是此次危机也是一个发展冷静期,它呼吁我国芯片制造业趁早“断奶”。
若缺远见,必有近忧。据专家介绍,国内对于芯片的封装、测试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开发流程,但是在芯片设计、制造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空缺。
作为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芯片制作在国内能否取得突破,实现自给,并不是几个车企,几家半导体科技公司的事,它更需要国家从基础教育上开始去大力推动。就像华为任正非曾经说过:“发展芯片,光砸钱不行,还要砸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尝到了汽车变“软”的甜,在硬件上的“苦”也该意识到,然后去解决。
“软硬一体”,才是汽车业的潜力股
一边是智能汽车令人垂涎的想象空间,一边是被芯片卡住了生存空间。
这是全球大多数车企现在面临的困境,但又不是能在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战略铺陈时间,核心专利技术积累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大玩家能在芯片危机下独善其身的原因。除此之外,谷歌、百度、华为与苹果为代表“软硬一体”式科技巨头的价值也是真正得到了彰显。那么多年的苦心孤诣,它们也注定会成为智能汽车科技战争中的旗手。
汽车智能化本身是一个“由硬变软”直至“软硬一体”的过程:汽车的机械化属性将相对越来越淡,而软件、网联属性则越来越浓。特斯拉通过降价走量占领入口,未来通过软件和服务赚取利润的模式已经展现出汽车变“软”的光明前途。
以百度、华为、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自带软件/生态基因,同时对硬件理解深刻,这是传统主机厂、新势力甚至其他全球科技巨头所望尘莫及的。
谷歌、苹果不用说,都是造车界的“资深人士”,今年或许就能看到跑动的“Apple car"。就拿国内深耕“软硬一体”的华为和百度来说。一个是我认为等三年肯定会造车的企业,一个是近期已经联合吉利成立了汽车公司。
华为为何一直被怀疑“造车”?百度此次下场造车为何会引起车圈的风声鹤唳?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带着PPT和几百件专利,每一个巨头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来者不善。
华为本身就发家于硬件业务,尤其在通信领域具有全球第一的优势,华为未来将主要集中在芯片、算法、云服务、V2X、操作系统等软件+硬件领域。
用华为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像自动驾驶芯片、车身感知算法、自动驾驶云服务、4G/5G车载移动通信模块、车载计算平台等,华为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而百度,虽然近些年的名声不好,但是在汽车圈,你可不能小瞧了人家。它积累的优势在精准地图、无人驾驶数据、底层算法、Apollo生态系统。以Apollo为核心的自动驾驶&车联网,毫无争议的是国内最为领先的系统平台,当大部分公司还在PPT环节,Apollo已经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更鲜为人知的是,百度的硬件部分也在快速补强,比如自研用于自动驾驶的AI芯片昆仑,预计第二代将于今年量产,采用了7nm先进制程工艺;还与欣博电子合作研发了用于座舱的语音芯片鸿鹄,同时还和伟创力、赛灵思合作打造了自动驾驶ACU计算平台。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的“芯”已经够强大了。
所以,抛却市场蛋糕的诱惑,仅基于产业发展规律预判,展望下一个十年,专注在“软硬一体”的它们注定将成为智能汽车最核心的玩家,在汽车圈搅起大浪花。
车谈君观察
国有华为、百度之辈,幸甚至哉,但那并不代表着中国在自动驾驶技术和芯片领域“仰人鼻息”的时代结束了。
因为汽车圈的竞争,甚至说科技的竞争存在国别之争,特斯拉这条鲶鱼已经瓜分掉一大部分的市场,苹果正在跨界布局智能汽车,这个重量级的搅局者,瞅准的又何止是特斯拉的奶酪呢?
华为如今甘当“绿叶”,以“交个朋友”的方式给车企造好车,百度正式入局,前途未卜,但是凭借着“软硬一体”的积累,一定会比不少企业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更加从容淡定。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企业百态,行业短板。站在汽车行业迎来前所未有变革的关键点上,新的赛道固然蕴蓄着新的机遇,在制度、市场、产业链三大优势之下,国内汽车市场发展仍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如今汽车变“软”的脚步停不下来,“硬”的步伐也得跟上。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硬件作为“铁人三项”中的硬骨头,不宜为时尚早的盲目乐观,而应是长期且持久的技术投入。被车载芯片扼住脖子的伤痛,一次就好,此刻的危机,应该变成它们已经自研芯片的绝好契机。
近期,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的五菱率先发声。于1月15日发布信息称,五菱将组建TDC芯片国产化工作小组,以保证公司各项目产能不受供应商的影响。
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主机厂会加入其中。谁不希望拥有自己充分掌控并按照自己节律跳动的“芯”呢?中国车企应该有“中国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