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明年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合资企业数量限制将取消,有可能出现怎样的市场状况?
1月26日,“汽车外资投资将全面开放”的信号再次被释放。
具体的政策内容为: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也就是说,外资品牌在合资车企中可以争取更多的股权,甚至有机会在国内单独建厂。
事实上,汽车外资经历了渐进式股比放开。早在2018年,我们已经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又在2020年,我们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下一阶段,即是2022年的“全面开放”,历经5年过渡期。
在汽车产业的蛮荒阶段,中国车企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人才,外国车企有钱有技术,但是缺市场,我们凭借庞大的市场达成了需求互换的条件。
外国品牌与中国车企合资,政策要求“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0%”,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演变为中外“50比50”的标准样板,彼此合作,相互分担风险,但也相互制衡。
另外规定,外国品牌的合资企业不能超过两家,限制产能的过分扩张,以及合资形式的泛滥,这也是主流合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本田多为南北两家的原因。
“以市场换技术”有效果了吗?一定是有的。
几十年发展,中国车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市场,新车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这块市场参与竞争,而胜负结果同样影响着他们在全球的市场地位。
市场富有活力,带动整个汽车产业渐趋领先。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以市场换来了行业标准,我们知道了造车的标准化流程,可以生产品质统一的汽车产品。以市场换来了行业人才,发轫于行业各处,支撑起行业的蓬勃发展。
到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不再弱小,与外资品牌相比,在某些方面已经完成了超越,尤其是新能源、智能化,中国本土汽车力量更有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反而掣肘,平庸者享受被保护的红利,“开放”引入活水,让优秀者在全面竞争的浪潮中自我出彩。
这是我们的信心与初心。
外资股比渐进式放开,新能源是最早的“试验田”,也将是全面放开后的“主舞台”。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在鼓励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工信部曾明确表示,不再核准新建独立法人传统燃油汽车整车企业。
可以理解为,如果外资品牌新建整车企业,只能选择新能源。同时,如果外资品牌争取更多股比,也只有在现有合资体系中博弈。
另外,不可回避的是,朝着新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全球排放法规日趋严苛,在中国市场也有“双积分”的考核,燃油车的产能足矣,外资品牌的主动选择仍会是新能源。
在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可能会发生以下两种趋势的变化。
传统合资领域,中外投资人在谈判座上相互博弈,弱势一方将会交出更多股比。
华晨宝马开了先河,很早即宣布,宝马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比提升至75%,当然,正式交割将在2022年完成。风卷残云,自主板块越弱的中国车企,有可能加速出局,合资“利润奶牛”也会减少奶量。
我们说的“弱势一方”,并不一定是中国车企,外资也可能在谈判座上丢失更多的股比,这场博弈将会非常好看。还要考虑到一点,多数合资车企的合资合同签到了2030年,究竟维持原状,还是提前进行股比谈判,充满变数。
新能源合资领域,诸多外资品牌跃跃欲试,将会陆续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股权可能超过50%,继续加码新能源。
江淮大众最先试水,如今已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大众增持股比达到75%,作为大众在华第三家合资公司,其产品重心指向新能源。
前不久,奥迪一汽合资项目落地,奥迪及大众汽车集团持有60%股份,一汽集团持有40%股份,同样是这股新能源旋风下涌现出的新合资公司。
放开合资车企数量限制之后,外资品牌开始选择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
2018年7月,长城与宝马签署合资协议,光束汽车项目正式启动。
2020年1月,吉利与戴姆勒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推动smart向高端电动车品牌转型。
2020年4月,比亚迪与丰田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相当于丰田借助比亚迪的电动车平台技术打造量产产品。
共同点在于,这三家民营车企都很优秀,而合作项目仍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全面开放,引入更多活水,启用淘汰制度,因为政策不需要继续保护笨蛋。我们更需要在竞争中培养天才选手,完成行业转型。
无论出于能源战略安全的考虑,还是朝着环保型经济切换,新能源已成行业大势,外资也好,中企也罢,皆已躬身入局。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