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市场,换电模式作为电动汽车的最新能源补充方式,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资本市场的关注。1月25日,聚焦换电领域多年的北汽蓝谷智慧能源完成A+轮融资,融资总额超3亿元,由北汽新能源、SK新能源(SKFS)、宁德时代和廊坊安鹏基金四家企业联合领投。
虽说在政策的引导,以及车企的频频入局之下,换电领域有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下一风口,但若站在技术角度,这个“新物种”距离真正成为主流仍尚有时日。相比传统充电模式,换电模式仍存在太多难题,而且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也就是说,“换电”这条路,远没有想象的那般好走。
换电成一下风口?
1月26日,北汽蓝谷子旗下公司蓝谷智慧能源宣布,已经完成A+轮融资,融资总额超3亿元,由北汽新能源、SK新能源(SKFS)、宁德时代和廊坊安鹏基金四家企业联合领投。蓝谷智慧表示,该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产品的市场拓展、研发创新以及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服务生态圈。
资料显示,蓝谷智慧能源成立于2016年,是北汽蓝谷旗下唯一从事换电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北京市唯一家获得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业务资质的企业。
目前,蓝谷智慧的换电业务主要围绕以出租车、网约车为主的B端市场,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示范运营换电站。这意味着,本轮融资完成后,北汽蓝谷也将继续发力其在充换电领域的战略布局。
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阻碍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去年10月份政府颁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表示,鼓励开展换电模式,这才让该领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正是从去年开始,换电领域也进入了野蛮增长期。除了早期入局的北汽新能源和蔚来,以及吉利、一汽、上汽等传统车企以外,还有一家不得不提,就是通过“换电”涅槃重生的力帆。
据了解,2018年5月,力帆股份就曾宣布,其通过定增方式募资24.8亿元,用于智能轻量化快换纯电动车平台开发、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智能新能源汽车16亿瓦时锂电芯等项目。而这,显然是正处新能源转型加速期的吉利迫切需要的,所以才会有后来吉利接盘一事。
如今,抱上吉利大腿的力帆股份终于有了新动作。1月26日,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并导入吉利科技集团首款换电车型——枫叶80V。这意味着,力帆重整后的产业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也为其迎来了一丝生机。
希望与挑战并存
不可否认,在政策导向之下,换电领域已然成为新能源市场下一风口,但若站在技术角度来说,“换电”要想真正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主流”,目前仍存在很多技术瓶颈,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问题。
对此,李斌就曾公开表示,换电服务是赔钱的,他坦言建设一个换电站需要投入的成本至少在200万元,蔚来推出免费换电服务成本还增加了5万元,心大的他也只好说“要算大账”。
可见,一座换电站有巨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压力,以至于北汽蓝谷、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车企虽然信誓旦旦要扩大换电站网点规模,但实际上建设速度极其缓慢。对此,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北汽蓝谷。
早在2017年,其便发布了“擎天柱计划”,宣布将于2022年前,在国内1000个城市建设并运营纯电动汽车换电站,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3000座光储换电站,同时还将陆续投放50万辆采用换电模式的新能源汽车。
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一目标极难达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北汽蓝谷在19个城市建成并启用了187座换电站,投入运营的换电车辆为1.8万台。
更重要的一点是,除成本因素之外,换电模式也难以实现“统一化”,而这也难免对换电站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纵观整个行业,由于换电模式属于重资金投入项目,相比普通充电领域,坚定这个路线的车企其实只是少数,而且大体在技术路线和目标群体几乎不重合,基本属于各自为营的状态。
就拿北汽和蔚来来说,前者面向出租车、网约车等运营车辆,而后者则是针对其特定用户,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二者走的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换电路线,自然难以做到通用性。
所以从技术角度看,换电领域短期内很难成为时下的“主流”,但此次北汽蓝谷的A轮融资敲定也体现了积极的一面,眼下技术难题众多的换电领域仍受到了资本的赏识。毕竟,换电模式更快捷、更高效的特点,是普通充电设施无法比拟的。不难想象,未来新能源汽车能源补充方式势必呈现多样化趋势,所以别急,“里程焦虑”也终有攻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