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电影或电视剧里面都看过扒手是怎么盗窃的,这些扒手在盗窃的时候动作轻柔,被盗的人根本感知不到;而当我们在公共场合被踩了一脚后,却能马上反应过来。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作用于人体的力量越大,我们感知的感觉也越明显。
现在市面上的运动车型大部分都有一颗神秘的按钮,说明书上会写到如果按下它,车子会进入“sport”或“race”模式。这个模式下的驾驶感受与普通模式相比,方向盘的反馈力度会明显加重,驾驶员也对车辆的动态更加敏感。这种长期形成的印象也让不少人有这样的认知:方向盘越沉重,代表这辆车的转向越精准。那么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呢?
要解释转向重量与精准性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白转向的手感来自哪里。
汽车的转向手感主要来自回正力矩和转向力矩,前者主要与车辆的前轴重量、轮胎的摩擦力有关,而后者主要与车辆的弯中速度有关。这两种力矩加起来,总力矩最大可达70-80N·m,这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转动的程度了,但如果没有这两种力矩,汽车的直线行驶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为解决汽车行驶稳定性与转向力量之间的矛盾,工程师们发明了转向助力装置。
转向系统按助力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机械式液压助力转向、电子液压助力转向和电子助力转向。
早期的汽车多为机械式和电子液压式,这两种助力方式的传动效率都比较低,因此现在大多数车辆都采用电子转向助力系统。这种转向助力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可以将转向所需要的数据收集起来,并让助力电机模拟转向所需要的力矩。
由于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涉及很多设计参数,一些技术不过关的车企在调校时缺乏深入的优化,结果不是转向时过于虚假,就是在回正时反馈不自然。由于电子助力系统相比以前的转向系统有着更轻的转向手感,加上大多数采用电子转向助力的车型都没有很好地调校转向系统,因此很多人就形成了“转向手感轻=转向不准确”的印象。其实电子转向助力也可以做到轻便且准确的转向,宝马、马自达等车企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转向助力系统,它们对转向精度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即使是无转向助力的车型,也存在转向不准的问题。
汽车之所以能发生转向,是因为前轮(转向轮)与车辆前进的方向不一致所造成的,而由于轮胎不是一个刚体,转向时必然会发生形变,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轮胎转向角和接地点切向速度(车辆前进方向)都会有一定角度,转弯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侧偏角。
侧偏角的大小和正负由其他因素确定,这里不做展开,总之侧偏角的数值只会影响转向的特性(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而转向特性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侧偏角的形成过程却对转向的精准性有重要的影响。
当汽车突然受到横向加速度时,轮胎的侧偏刚性、转向系统的设计、悬架的运动特性(运动几何与侧偏刚度)、车辆的重心和轴距等参数,都会引发转向角的震荡,这也导致了转向半径飘忽不定。因此我们在驾驶一些转向不是那么精准的车辆时,总是要通过车头的运动轨迹去判断车辆的前进方向,并需要不断地修正方向;而在一些操控好的车型上,我们更多地用半规管去感受车辆的状态,而目光则可以放在车辆的前进目标上。
转向力度与转向精准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底盘的各项参数设计都对车辆的指向性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于一般家用车来说,转向虚位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避免驾驶员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过于疲劳。所以我们在评价一款车的转向时,需要从一辆车的实际用途出发,转向的轻重并不能代表整辆车转向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