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鼎尔
前段时间小米“发布”汽车的新闻迅速上了各大热搜,虽然事后证实这是一则假新闻,但还是成功吊起了大家的胃口,相对于造车新势力,知名的科技巨头造车总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较为重磅的有戴森,其曾在前几年放出豪言进军汽车行业,但后来由于一系列原因,戴森造车止步于2019年底,而之后戴森则规划转型成为了汽车供应商。
跨界造车绝非易事,雄厚的资金自然必不可少,新势力在这一点上通常做法是以一套精美的PPT“空手套白狼”,这也是有着现金流的科技品牌造车接受度更高的原因;而在自主研发与创新层面,传统的科技品牌也颇具眼界与实力。
而在所有科技巨头中,苹果的呼声一直很高,甚至关于其发布汽车的消息已经足足传了5年有余,可见大众对于苹果的期盼从未消退。在经历了N次“狼来了”之后,近期似乎苹果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近日有多家媒体爆出,苹果将于2021年发布汽车项目,并在2024年将万众期待的Apple Car公之于众。
事实上许多人在看到类似新闻时,激动之余更多的还是调侃“等出来再说吧”,的确,强如Apple也是“鸽子”能手,例如大家等了很久的全面屏MacBook以及AirPower无线充电版,后者甚至在2017就已经公布,至今由于一系列原因还在跳票。那这次苹果要造车是不是真的?
事实上苹果内部早在2014年就有名为“泰坦计划”的汽车项目了,但当时由于一系列内外原因,项目暂被搁置。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时任特斯拉重要工程师的道格·菲尔德先生就被苹果请了回来,重启汽车项目。
而在2017年底的时候,掌门人蒂姆·库克曾表示苹果专注于开发一种自动驾驶系统,他说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的全新自动驾驶体验”这是苹果的核心战略之一;另外在新能源领域的另一大难点便是电池技术,据悉苹果的汽车项目中其电池组代号为“monocell”,其余暂时是高度机密。这样看,苹果在造车(新能源车)的项目中无疑找到了坚定的研发方向并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这样看,苹果造车的想法和执行力可见一般,或许Apple Car还真能如此而至,不过即便如此,哪怕是苹果,造车依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首先是造车经验的匮乏,即便苹果已经在研发自动驾驶以及电池等核心项目,但一辆车从概念到落地有大量的细节需要完善,诸多新势力出现这样那样的BUG就是前车之鉴,这些年苹果到底在汽车研发之路上进度如何没人能知道。当然这一点个人觉得不是问题,以苹果的号召力以及整合能力,完全有能力在汽车上复制iPhone的成功,毕竟谁都不会在意iPhone上的屏幕是不是苹果自己造的,大家只需要知道它好用就行了。
其次便是成本,这里面包含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尤其是前者将会消耗苹果大量的现金流,在苹果内部也有“拖油瓶”,例如Apple Watch,因为需求量疲软,这就属于很难收回成本的产品。好在苹果贵为目前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坐拥1.9万亿美元,足足是特斯拉的三倍,哪怕让苹果自行建厂造车都不是难事,只看有没有必要。虽然残酷,但有钱的确好办事,例如恒大汽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然按照苹果一贯的商业保守策略,其更有可能将生产外包给代工厂,而自己则负责设计和软件研发。
说了风险,那说说对于苹果利好的方面。首先便是用户基数,根据权威统计,全球的有超过10亿用户使用iphone,其中年轻人的占比比较高,而苹果品牌的号召力从来无需质疑,Apple Car的出现对于果粉而言便是一个终极大玩具,只要价格到位,接受度自然低不了,只是一种消费惯性,用了顺手的东西,非必要不会轻易换门,正如同相机里的佳能党、尼康党,手机里的安卓、苹果党一样,泾渭分明,这就是用户粘性。
其次便是用户体验,这一点也就解释了为何果粉有用户粘性。苹果的成功靠的是产品,但我觉得用户体验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虽然iPhone上的iOS系统被诟病封闭,但就是这份封闭与苹果独有的硬件配合才打造出了流畅无比的操作体验,而苹果在软件方面的另一大优势便是生态,小到Apple Watch,大到MacBook都能无缝对接,形成舒畅的操作体验,当然届时的Apple Car一定也会加入到这个生态中来,这便是它最大的优势。
最后便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苹果集团的研发思路之一,从iMAC到iPod到iPhone再到iPad,苹果的每一次出手都有极大概率改变我们的生活,谁能保证Apple Car不会像当年的iPhone一样直接改变整个手机行业以及世界。虽然在乔布斯离开之后,苹果近10年的创新能力遭到诟病,但Apple Car作为苹果如此慎重研发多年的产品,说不定能给到我们一个彩蛋。
苹果造车的这则消息让自身的股价暴涨,也让特斯拉的股价大泻,可见这位科技巨擎的每一步举动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影响力,无论结果如何,都由衷希望苹果能够加入到汽车的大军中来,至少让特斯拉能够把车再造得精细一些。
注: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若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