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沥滘的老村民接触,总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股“傲气”。年过六十的村民,面对年轻的外来者都会说出一堆本村的“威水史”。
“在以前啊,仑头、赤沙、上滘、厦滘、小洲、大石、沙溪…….统统都要来沥滘市集卖东西的!”祠堂门口一位戴着眼镜的长者中气十足,手舞足蹈,说出附近村庄名字时候的押韵音调堪比一首歌谣。他一提起沥滘历史就激动起来,额头的青筋都冒出来了。
“你来沥滘不了解历史是不行的!”好吧,在戴眼镜的长者眼中,进入沥滘村不了解历史,仿佛是一种不敬。
让长者如此怀念的,实际上是沥滘在民国以前的市集。沥滘,对于老广州人口中的“河南”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条珠江隔开了老广州人所说的“河北河南”——“河”以北是传统的闹市中心,“河”以南则是旧工业区和城乡结合部。广州人口中的“河南”实际上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大岛屿,岛的西北部与芳村和老西关隔江相望,岛的南端则面对着番禺。
沥滘,就在河南岛的最南端,与番禺遥遥相望,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它成为了附近水乡的一个重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番禺的村民坐船从南往北,来到沥滘售卖自己的农产品。河流两岸的人们在沥滘市集上讨价还价,好不热闹。在这片当时被统称为“新滘”的地区,沥滘成为了最热闹的核心地带。
广州每一条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肌理和逻辑。沥滘的逻辑就是,他们是新滘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世界,他们是整个新滘的首善之村。他们是新滘地区的贵族,附近村庄,乃至对岸一带的村民,都要来他们这里才能够做买卖。
这种“显赫”的身份,更加可以在沥滘幅员辽阔的面积和祠堂数量上得到彰显。即使是放眼全广州,沥滘的祠堂数量也可以说是惊人。在这条村里,祠堂在鼎盛时期曾经多达31间,到目前还保存有13个祠堂。
众多祠堂中,气势最恢宏的就是卫氏大宗祠了。沥滘人之所以感到自豪,在于这座祠堂身上的“皇气”:相传系春秋战国卫国后裔,南宋时族人南迁到今海珠区沥滘,因为祖上有明嘉靖皇帝的外孙婿,才准许建造这气派不凡的大宗祠。仪门上的“燕子斗拱”是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的,现祠内明代红砂岩石柱、柱础、栏杆、瓦脊及石碑、长案等保存完好;清乾隆皇帝赐给当时卫氏103名寿星,高3.7米共12块的巨型屏风也在展出。
穿街过巷,来到村北面另一个重要的祠堂——罗氏“荣恩祠”。祠堂内历史悠久的《建筑罗氏荣恩祠碑记》,是弥足珍贵的见证。
罗氏祠堂由民国外交部长罗文干留下。罗文干是海珠区沥滘人,是沥滘罗氏在政界中的表表者,但罗氏家族的成就则是多方面的。提到民国电影,无法避开著名的“联华影业”,它的创始人则是罗文干的侄儿罗明佑。联华的《火烧红莲寺》,开了中国武侠片先河,至今仍是华人影视界重要的摇钱树。联华还率先引进有声电影,让国人告别“默片”时代。罗文干的哥哥罗文亮(罗雪甫)长期穗港经商,担任德国鲁磷洋行华人经理。东山火柴厂开办之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罗雪甫和新团队注资整顿,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火柴工业的翘楚。
八百多年的历史,两个皇朝留下的印记,成群分布的祠堂,还有联通南北的重要地理意义,让沥滘人油然自豪。同时,也吸引了对中国村落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学者和艺术家。
人类学工作者莫夜选中沥滘做田野调研,因为这里的历史悠久,古建筑保存完整,家族姓氏也相对集中。沥滘主要的两个大氏族是卫姓和罗姓,分别拥有各自的龙船队,名字都是威风凛凛的“白尾”和“飞龙”。过去的沥滘水网发达,河涌横七竖八地把整条村割开,而龙船则埋在这些河涌的泥里。在那个水上交通依然发达的年代,除了货物需要船只运输,只有男丁才能够触碰的龙船队犹如是这些村落大氏族的“海军”,每到端午前夕都要锣鼓齐鸣招摇过市,与其他兄弟村互派船只探亲,维持姻亲关系。
这种通过龙船队你来我往的礼节仪式,是当时岭南水乡各村水上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在荔湾和芳村一带,各村抱团组成一个龙船往来的西部网络,在车陂、程介和黄埔等东圃地区,龙舟村民也建立了东部的网络;而在河南地,新滘地区的村落也组成了自己的龙船网络。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富足的沥滘自然能够支撑得起庞大的龙船队伍,好让自己的大氏族旗号在江面上风风光光地展示一番。
如果要拍一部反映广州城中村租客生活的话,沥滘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址。发廊、小超市、盒饭快餐店、批发市场和牛仔裤作坊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中村经济生态,老村民、外来租客、治保队和各种光怪陆离人物形成了一幅珠江边的“沥滘江南图”。
说着湖南话、四川话、江西话和闽南话的租客每天穿梭其中,快递员和小作坊工人从五湖四海来到了这里。沥滘从一个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变成了一个彻底碎片化的城中村。叫“罗马家园”的楼盘在这里拔地而起,欧洲名字、外省名字、外地名字和说不清,道不完的各种行业和标签在这里出现,鸟瞰下的沥滘如同一幅精致的拼图。
阿健是一名外地来的摄影师,他住在厦滘,却在沥滘开了自己的摄影棚接单。之所以选择沥滘,是因为这里的房租实在太便宜了,一个月才600块。从沥滘大街跟着阿健往小巷深处走,很容易会迷路。
阿健的工作室大概有10平方米,是一家老宿舍的底层改建而成的。在墙上挂一个白布,买一个灯箱,两盏LED灯,还有一些小道具,就成为了能够拍出各种风格的人物摄影棚。模特儿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冷的摄影棚里瑟瑟发抖,只能跺脚取暖。在工作间隙,还能不时听到宿舍排水管的水声。这里尽管条件简陋,却让他拍出不少在社交媒体走红的人物图片。
沥滘杂乱的巷子里不仅隐藏着草根网红摄影师,更加有雕塑大师的身影。在阿健摄影棚不远处,也有一家其貌不扬的砖房子,名冠全国的雕塑大师曹崇恩也喜欢躲在沥滘的这个角落创作。
在大概2012年的时候,已经79岁的曹崇恩还光着膀子,坐在房子门口,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凿,跟助手们一起对着石头猛敲猛打,汗水沾满了他的老脸,滴在地上。跟他熟悉的人说,像他这样知名度高的艺术大师,年纪还那么大,很少还有这样亲自动手雕刻的劲头。
这就是当下的沥滘,养活了不少人,也让这里的芸芸众生有一个可以休养生息的地方,尽管只是暂且的休养生息之地。
历史前进也让这里传统的水乡生活经历巨变。莫夜从2004年起开始关注沥滘的改造项目。他在广州的两个城中村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对沥滘的田野调查。跟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们一起,莫夜在2010年策划了一个围绕沥滘氏族传统和建筑保育的当代艺术展。
在2010年的那次当代艺术展上,莫夜跟其他几个年轻艺术家尝试把比赛用的龙标(比龙船小很多的快艇)抬进村里的心和祠,改装成为名为“龙仔的记忆”装置艺术,成为了当时在沥滘为数不多的当代艺术展览。
其中一个参与当时展览的版画家蔡远河为心和祠创作了一幅名为《心和祠四步图》的作品,用游戏的方式重新解构了一次这座建筑物,通过一双手的重新拼凑和组合,寓意祠堂在不同时期祠堂的不同用途,不同身份的人对祠堂的各种解读和观看方式。
中国近代的历史伤疤,也在沥滘的历史建筑里找得到。在卫氏大宗祠的门口左手边墙壁上,可以看到青砖墙壁有一片颜色,明显地与其他地方不同。其实,这片颜色不同的青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珠江河道上英军炮轰造成的一个大洞。从英国炮舰上看,这座气势恢宏的祠堂被误以为是一座衙门,故此遭受了无辜的炮火轰击。
不过,沥滘面临最大的历史考验,是抗战时期日军的占领。翻开广东本土的革命历史著作《珠江怒潮》,能够看到沥滘人的抗日事迹。
从沥滘牌坊进入沥滘大街,边上会有一间志宇卫公祠,这祠堂同时也是本村土生土长抗战英雄卫国尧的祖祠。
1913年生于沥滘的卫国尧以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的身份开展活动,动员一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队长,经常神出鬼没袭击日伪据点,活捉过汪伪县长冼尧甫,又夜袭市桥,打得“市桥皇帝”李塱鸡落荒而逃,声威大振。1944年7月26日,卫国尧率队集结于番禺植地庄村,准备袭击市桥敌据点,被十倍于己的日伪部队包围,卫国尧指挥部队英勇战斗,在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
在今天,沿着河涌过了志宇卫公祠后二十米,左手边有一间叫“高山烟茶酒”的店铺,店铺旁边有一条约两人宽的小巷。沿小巷进去,左拐到尽头再右拐,可以找到隐藏小巷里的卫国尧故居。如果不是在祠堂里三番四次向本地村民打听,这座简陋的砖房子隐身在狭窄的巷子里根本难以找出来。
如果你一周来一次沥滘,你也许会觉得:这像是一个一周变一次的地方。五天前才上完的公厕,今天下午就变了样;昨晚才吃完的小饭馆,早上已经被打掉了外墙;江边村民下棋的埠头,也渐渐拉起了施工的障栏…….
鱼嘴大街早上九点急匆匆赶往地铁站的年轻租客,穿梭于阡陌小巷的摩托车和早餐店冒出的滚滚蒸汽,即将成为过去时。
钩机、挖土机、吊臂和搅拌车进驻沥滘村,给这里带来了改变。
实际上,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终将在明天变成焕然一新的未来进行时。就好像《大地恩情》主题曲那样唱道,“大地倚在河畔,水声轻说变幻”。审视过去,了解现在,才能洞察未来。表面上热闹喧嚣的沥滘,实际上有深埋在历史长河中的浓浓人文味道;风貌巨变,情怀不变,大脉络也不变。这条连接海珠区和番禺区的重要站点在将来还会发生什么让整个广州记住的大事?
347位村民6天时间火速投票,快速表决通过了海珠区《沥滘城中村改造房屋补偿安置方案》。
未来,沥滘将形成一个滨江高层建筑群。作为广州城央难得的临江村落,沥滘村改造后,这里将更加繁华,同时,这片左拥一线珠江,右拥海珠湖的热土,也将是广州下一个高端住宅区。
所幸的是,随着沥滘进入动迁改造阶段,祠堂的保护也被提上议程。
沥滘现存的13座祠堂将被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终于有了不被拆除的合法身份。根据改造规划,在珠江边将以卫氏大宗祠为中心,形成一个历史建筑群,命名为“沥滘村历史文化保护区”。
由于村里热心人士的鼓动,沥滘龙船队也重新出征,在江面上进行风光的“跃水”仪式。变与不变,暂时和永恒,是城市变化发展的主题。尽管景观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背后的人情和温度,如同过去千百年那样,依然不变。
即将到来的冬至日,是传统广州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俗话说“冬大过年”,广州人过冬,一定要劳师动众,一起开锅,热热喜庆地吃大餐。在今年,沥滘村民们说,跟自家人过冬吃饭,还不够过瘾,想来参观沥滘的全国各地朋友们,也欢迎一起来吃。
在这个冬季最漫长的一夜,广州沥滘卫氏大宗祠——这座几个朝代屹立不倒的祠堂——将为1000个热爱广州的人送上一碗热汤圆,共享广州人情味。
冬至·至家计划,由时代文旅旗下无道不孤发起,联合思念食品、舒客、那一座城、神秘商店、西摩、美食圈、SMAL、更广州、茂德公、广州潮叹、雷士照明、广州之窗商务港、安利、百神、左行文化传媒,为在广州奋斗的你送上一碗家的温暖。
在12月22日冬至(周六)下午15点,欢迎生活在广州、热爱广州的你来广州市海珠区沥滘路卫氏大宗祠,参加我们的冬至·至家计划。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后台回复“冬至”报名参加
活动当天,我们还邀请了三位重磅嘉宾出席,与大家分享广州生活感悟,互相温暖,彼此点亮。他们是谁呢,答案请点击海报查看!
作者 | Josef Ho
摄影 | 沙皮狗 & 黎湛均 & Josef Ho & 赵灵斐
编辑 | 沙皮狗 & 李竹道
视觉 | 沙皮狗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