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销往欧美,二流的留给自己,三流的卖给中国",这是汽车圈关于某国流传已久的一个传言,平时我们也确实会看到某些车型,在欧美市场的配置、性能会比国内要强,那么这种歧视真的确有其事吗?
今天这篇文章里,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制造部第一制造科科长刘南飞就为大家聊聊:
“真有好产品供欧美差产品供中国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下产品“品质”这个词。我们通常说的“品质”,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种意思,说的是广义的产品满足用户期待的好与坏。
例如保温杯,保温12小时的A品牌和保温2小时的B品牌相比,我们通常认为,前一个牌子的品质优良,后一种则非常一般。
再例如同一个牌子的汽车,有高排量的配置,也有低排量的配置。对于重视性能的消费者来说,显然会认为前一种品质更高,是一种更好的产品。
那么我们思考下,这种品质的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前一个例子很可能是厂家的产品力不同所导致的。消费者会根据产品的声誉和售价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后一个例子的产品品质的高低,则是厂家有意为之,是为了不同消费者所做的有针对性企划的产品的式样的不同。
同一个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即便同一系列,甚至同样售价,产品的式样也很可能不一样。这与其说是一个产品的品质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产品线的规划问题。
有人继续问了:
那为什么中国的市场就只配用那么低配置的产品?凭什么国外的车型导航是标配,国内就能省则省?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法规因素、消费习惯和市场竞争三方面的结果。
首先在一些国家,因为法规要求,必须安装某些配置:
例如大家最熟悉争议最大的ESP功能,就会导致厂商在不同区域,式样配置就会有所不同。在不做要求的地区,一些厂家反过来将其作为卖点,这与其说是对消费者的优待,还不如说是一种巧妙的商品策略。
说到消费习惯,在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都是会有自己的一些偏好的:
例如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方向盘加热、中国市场的大空间大尺寸,这些消费者的偏好,也是各个汽车厂商会仔细考虑的因素。这些个别配置的有无,并不意味着产品的品质高低。白菜萝卜各有所爱嘛。
最后一点就是市场竞争的程度:
市场竞争越激烈,厂家就越会拿出清晰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相应配置来。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大家现在也都能看到,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汽车的外观也越来越美,各种配置也越来越高了。
但是总的来说,从一个车型的某一两种配置的有无和差异,来给厂家贴上贩卖“劣质”的标签,还是有失公平的。
图3 许多车厂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加长款
在业内,大家更多的是在一个狭义的层面使用“品质”这个词。这个时候,品质又被叫做“质量”。所谓品质的好与坏,指的是符不符合品质的标准。符合的就是良品,不符合就是不良品。黑白分明,来不得马虎。
而所谓品质标准,指的是测量出来的值的标准范围。例如尺寸的大小(多少毫米到多少毫米),形状的好坏(平面度如何真圆度如何),噪音的大小(分贝数)等等。
业内有一句话,没有测量就没有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品质都是可以衡量的。以发动机烧机油的事件为例,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就是一个典型的品质标准,消耗量超出了标准,就是不良品,未超出标准,就不是不良。
总之,有些人拿“机油肯定是会消耗的”这种说法来搪塞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END·
更多刘南飞文章,点击进入小程序
也可以进入知乎 搜索“刘南飞”
关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