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不造车宣言”,一直在网络中回响。2015年,车联网刚火的时候,华为加码车联网技术,但高层对外坚决否认“华为汽车制造业计划”;2019年初,任正非又公开表示,“华为是有发展边界的,只做车联网模块,永远不会造汽车。”
华为不造车,你信吗?在北京国际车展的展台上,隐约看见了华为的菊花LOGO,藏在拥挤的汽车巨头后面。没错,华为不造车,但它又念念不忘。
2019年4月,任正非明确提到,车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将是华为未来的三大突破点。随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及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
华为不造车是认真的,华为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不想造?还是不敢造?
为何华为偏偏不造车呢?甚至连“造车”一词都不想提?原因有很多。
造车很费钱。蔚来的李斌说“没个200亿就不要造车”。去年10月份,戴森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告知员工,其宏大的电动车计划已经终止,不具备商业可行性。历经三年的研发、耗资200亿元后付之东流。
2020年苹果将在汽车项目上投入190亿美元(133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经费。当然了,这个钱多得超出了穷人的想象力,不过作个比较,每年全球汽车行业的研发经费在800~1000亿美元之间,苹果今年的研发经费就相当于整个汽车行业的20%~25%。
但是,苹果至今连个样车都造出来!真造出来了,营销、建厂、售后,这又得花多少钱?
显然,跨界造车这趟浑水确实不好趟。虽然像华为、苹果这些互联网巨头不差钱,他们在融资上的能力是汽车企业们无法比拟的,但是一旦真正投入造车,才会发现“造车是无底洞”。
另外,华为自己都说了,要“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个FLGA立了自然不能打倒。华为不造车,为的就是给合作伙伴们安心,要知道华为合作的车企包括北汽、广汽、上汽、比亚迪、东风、一汽等车企,是成为朋友还是变成竞争对手?相信华为还是很清楚的。
不造车,但造“芯”,造想法
华为在手机业务上面临的形势,已演变为国际话题。造手机很容易,但没有芯片一样玩不下去。
包括美国、英国、瑞典在内的多个国家,先后对华为发起抵制,包括禁止芯片供应、禁止5G设备准入等。华为的各大业务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造芯运动成为自救之路。
智能化和电动化的风潮之下,汽车换而之,也就是一台大号的手机,汽车软件程序如同手机芯片一样,成为行业的核心技术。智能化的电动车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而能将不同电子产品连接到一起,本就是华为最擅长做的事情。
之前,大众汽车的全新电动车ID.3在欧洲交付推迟,就是受到了芯片交付和软件程序开发滞后的拖累。华为设立的“BU”“HI”等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就是把造车的钱用在刀刃上。
虽然不造车,但这不妨碍华为在汽车领域构建蓝图。
譬如同为不造车的博世,2019年年销售收入达到6197亿元,其中博世的汽车事业部,销售额达到3734亿元。要知道,博世仅仅是一个汽车OEM厂商,但依然能赚这么多钱。如果华为把智能汽车的软件服务也打包带走,那市场前景将更广阔。
华为就是看中了这块蓝海,前期和汽车OEM厂商深度合作,进行初步的功能落地和成长发展;然后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心壁垒,在供应链中取得话语权。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绝非“三电”技术这样的硬件,而是更为强大,附加值更大的“软件”,如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即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说起来,即使是电动车的强者特斯拉,也没有完全吃透AIoT。
而利用自身的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优势,为汽车赋能,重新组建一辆车的智能架构,这就是华为的算盘。
据华为『BU』总裁王军披露,截至今年9月份,该部门除了整车制造和电池、电控等少数不涉及的领域,华为无论是智能硬件还是软件平台,几乎做到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覆盖。
你看,华为还需要造车吗?
总结:
对于华为不造车,小编是相信的,这秘密就藏在任正非在公司发布的“不造车”决议文件中,正文之下那句“有效期3年”的标注。没错,华为造不造车,就看时机成熟到没到。
别的不说,苹果说不造车多少年了,但它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却是真金白银的,而且,苹果从不说“我不造车”。据悉,传言已久的苹果汽车,最早有望于2021年第三季度与大家见面,且苹果一直都在美国加州对数十辆原型车进行秘密的道路测试。
对于这些行业大佬而言,它们要做的是自己的生态链,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与其把精力投入在周期长、产业链多的造车上,还不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蓝图规划弄漂亮点。毕竟现在的智能化风潮,是不可逆转的,汽车生产在未来的汽车工业仅仅是一个制造环节,软件、数据和用户的,才是互联网巨头的资本,汽车厂商比华为、苹果们更焦急呢。
(注:以上配图均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