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改革开放的行业开辟者,到当下乘用车市场的领导者,回顾过往,有过举步维艰,有过高歌猛进,但一汽-大众的每一步,都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刘亦功说,对已经习惯了敢为人先的一汽-大众人来说,将无惧挑战,始终自信,仍以“引领者”为目标,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文/《汽车人》李苗苗 管宏业(微信公众号:汽车人传媒)
阳光斜洒在安庆路5号院内,秋霜染过的枫叶分外妖娆,长春市西南早已是层林尽染,将围绕在中心的一大片现代化建筑点缀得舒缓而多情。
走进工厂,你能从园区路上忙碌工人的身影、配送零部件物流车辆有序的流动,感受到工厂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亦功无暇顾及这些,头一天夜里刚从德国出差回来的他,一大早就无时差地出现在会议室里。作为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他深知自己肩上担着一份重担。
从1988年步履维艰地撬开高档车批量化生产大门,到如今打造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档车品牌,30年时间里,一汽-大众奥迪不仅树立了合资合作的典范,也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水平与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成为中国汽车时代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汽车人》社长兼总编辑李苗苗
专访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刘亦功
几乎与公司成立同步,1992年,刘亦功大学毕业进入公司。他至今仍记得26年前的情景。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乘用车零星起步,1991年整个中国汽车产销量还不到100万辆,而作为第一个按经济化规模建设的整车合资项目,一汽-大众起步即规划年产15万辆,可谓气势磅礴。“难度当然也不小,那会儿是边建设边生产,公司上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回忆起当时,激动落泪的场景,到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三十年时光荏苒,八千里初心不变。如今,一汽-大众已经建成了五地六厂、纵横8000里,遍布全国的产能布局。仅在2018年3月至8月,半年时间里,一汽-大众4座新工厂相继落成,累计新增产能近百万辆。同时,已经完成了全年9款新产品的批量放行,并且全部实现了提前SOP下线。如此的速度与效率,不仅在一汽集团和大众集团少见,即使放到全球汽车业来看,也是绝无仅有。以至于德国人惊呼,也只有在中国,才能诞生这样的奇迹。
不仅如此,在创造了“一汽-大众速度”的同时,也树立了生产、质保、管理等方面革新升级的典范。从1991年的长春基地发展到现在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五大基地,近5万名中外方员工,不同思想和不同文化在一汽-大众碰撞、融合,形成了学习、进取、合作、创新的企业文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企业,拥有5万名员工、服务用户超过1700万个,每年新增用户超过200万,“一汽-大众盘子越大,责任也越大”,而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未来战略的把握,必须踏准节拍、把握好方向。
也正因为此,一汽-大众制定了面向未来的“2025战略”,将企业愿景从之前的“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升级为“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两个字之差,体现的是一个更具挑战的命题。
刘亦功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特殊时间点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深,宏大的新时代正在开启,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是新的机会。一汽-大众定将无惧挑战、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继续践行改革开放政策,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在新能源、移动出行等方面加深合作,引领汽车行车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一汽奥迪三十而立
立在不忘初心
2018年11月19日晚,一汽奥迪成立30周年庆典在长春举行。对于一汽与奥迪合作30年,刘亦功给予高度评价。他说,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国内汽车工业,尤其高档汽车一片空白,一汽那时没有外汇,虽然干过红旗,但是技术不是现代化批量生产的方式,当时定下来合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奥迪导入,帮助实现“三万辆轿车先导工程”,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同时把资金引进来。
30年回头看,一汽和奥迪的合作,既开拓了市场,同时带来了经验、资金和人才培养,扎扎实实把体系能力打造起来,这是一汽奥迪30年合作最成功的地方。
此外,在全价值链本土化合作上,一汽与奥迪也呈现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特色。刘亦功说,首先是在合作的广度上,一汽奥迪以价值链为方向进行延伸,实现了从生产销售到联合数字化、金融服务领域的全领域合作。另一个是合作深度,在产品研发上,一汽奥迪启动了IZAF研发深化合作项目,今年中方研发团队的参与度是30%,到2025年将超过50%,甚至达到60%-70%。
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站在历史的节点,一汽奥迪已经将目光放在了后30年。
正如中国一汽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徐留平所说,未来一汽集团将以更广阔的胸襟、更开放的思维、更高质量的合作,扩大和加强与大众、奥迪的深度合作,共同探讨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品牌、产品、新能源、智能网联、移动出行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创中国汽车产业新时代合资合作的新篇章。
方向有了,路径更加明确。刘亦功给出了一汽奥迪未来发展的新路线图。“继往开来,我们将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向‘全价值链共创’模式升级。三十而立的一汽-大众奥迪,将不负使命,奋发有为,以全新姿态续写中国高档车市场下一个30年的华章!”
在过去成功的“全价值链本土化”基础上,三十而立的一汽奥迪提出新的愿景,那就是以共创、共享、共赢,打造后30年的“全价值链共创”。
首先,一汽奥迪将共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体系。刘亦功介绍,未来一汽-大众奥迪将具备高档电动车的批量开发能力,根据中国用户的需求,开发专供中国市场的车型。同时也正推进出口计划,到2025年电动车占比超30%,奥迪将成为中国新能源车的领导者。
其次,一汽奥迪将共创高端制造产业价值链。刘亦功表示:“大众将实现高档车的模具和设备的研发制造,快速填补国内高端模具和设备生产的空白。依托一汽-大众五大基地,将与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合作建设智慧工厂,为奥迪在产品方面实现规模化的定制做好准备。”
最后,一汽奥迪还将致力高端数字化移动出行体系。目前,一汽-大众正在参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的建设,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国家标准的制定。“2025年之前,奥迪车型将100%实现车联网前装,奥迪移动出行和数字化线上平台也将超过200万国内用户。未来,一汽-大众奥迪将成为高端移动出行第一品牌。”
一汽奥迪30年,看点并不仅在于过去积累下来的规模和体量,而是对合资内涵以及中国市场定位的再探索和创新。
就如同过去30年它走过的重要节点一样,一汽奥迪30年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企业层面,它所制定的“全价值链共享”很可能后合资时代下汽车企业的新行为准则。
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从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到东北、西南、华南、华东、华北五地建厂,形成完善的全国产业布局。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目前拥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18款产品,一汽-大众不仅开辟了中国家轿时代,而且让千万个家庭实现了汽车梦想。
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一汽-大众开创了中国合资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经过27年发展,一汽-大众目前拥有近5万名中德员工,累计上缴税收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为上下游产业链创造超过50万个工作岗位。这个过程中,中德双方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携手前行,并在进口零部件、进口汽车等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推动全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
一汽-大众的飞速发展记录着一个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每一个经历者都无法忘却这其中的艰辛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中国的GDP总量不到4000亿元,汽车年产量是14.9万辆,轿车只有区区2600多辆。
1988年,中国这艘航船提速。十三大提出了 “三步走”发展战略,带领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也就在那一年,中国一汽和奥迪公司开启合作,这次合作不仅是一汽的大事,也开创了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元年”。
2018年,今天,中国的GDP已经超过80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超过200倍。中国汽车产量超过2900万辆,增长将近200倍。
而一汽-大众,从27年前长春起步,如今发展到五大基地、近5万名中外方员工,服务1700万名用户,更重要的是,一汽-大众已经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作用。仅以不久前建成的华北基地为例,新工厂就有望拉动新增就业2万人,带动落户的零部件供应商总产值预计可达300亿至400亿元,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点……能有这样的发展,是一汽-大众积极践行改革开放政策收获的成功硕果。
布局未来
向更高品质迈进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一汽与奥迪合作30周年,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一汽-大众奥迪,作为第一个引进合资的高档品牌,对中国汽车市场和中国汽车消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六大层面,刘亦功逐一展开了说明。
产品层面,从第一款国产化的A6L到最新上市的Q2L,一汽-大众奥迪开拓并引领了中国豪华车从C级到A级的市场细分,并开创了“加长”模式,定义了中国高档车的设计方向;
体系层面,开创了全价值链本土化的模式,通过30年的摸索和积累,打造了一套最丰满的中国高档车体系能力;
市场层面,通过提供技术先进的汽车产品以及多元的营销体验,成为最懂中国消费者的高档车品牌;
社会价值层面,培育并引领了中国高档车消费理念,在满足消费群体年轻化、多元化、个性化方面,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互动;
人才培养层面,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人才新鲜血液,被称作中国高档车领域的“黄埔军校”。如今,中方研发人员1500人,是竞争对手2倍;
企业社会责任层面,3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一汽-大众奥迪CSR+战略”,将长期可持续的理念渗透在了企业各项发展中。
“也正是基于一汽-大众强大的体系能力,成为奥迪品牌在中国发展最坚强的保障。”刘亦功说道。目前,一汽-大众已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采购、营销、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体系能力,塑造了独特的“全价值链本土化”发展模式。
当然,所有本土化研发的前提是遵循奥迪全球统一的研发流程和标准,实现“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也正是在“全价值链本土化”、“三同标准”带动下,一汽-大众奥迪拥有了近500万个高档车用户,为社会经济、汽车工业的全价值链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第一不难,难的是30年持续第一。”刘亦功深有体会地说道。“一汽-大众奥迪”已成为中国汽车高品质的代表,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注入新的内涵,已经有了明确的应对。
随着新技术趋势和消费理念的出现,新能源、智能化和互联化成为下一阶段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奥迪也在全球发布了e-tron、AI和MyAudi三大全新科技。未来一汽-大众奥迪将会聚焦于“驱动力的高品质、智能化的高品质、智慧出行的高品质”这三大领域,以e-tron、AI、互联为着手,塑造从传统汽车制造商转为移动出行服务商的全新品牌形象。
一方面,“高品质”是一个名词,一汽-大众将全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在根本位置,坚持将高品质注入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升级全价值链;另一方面,“高品质”又是一个形容词,表明坚持的是高品质、可持续的发展。为此,一汽-大众提出的“2025战略”里,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员工和伙伴心中最具活力的公司”,不仅肩负起“造价值经典汽车,创卓越出行服务,促人、车、社会和谐”的使命,更强调与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和全社会之间的共赢。
凝心聚力
引领行业发展
客观来说,技术、市场的快速迭代,将汽车业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人能确切说明“汽车”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回顾过去走过的道路,一汽-大众一直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树立了合资企业典范。面向未来,一汽-大众人有信心、有实力应对新时代挑战,引领行业变革。
敢为人先的大胆布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国市场的井喷增长,一汽-大众的精诚合作与全力投入……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成就了奥迪当下在华500万的用户规模,占据了奥迪全球三分之一强的市场份额,夯实了奥迪与奔驰、宝马平起平坐的品牌底气。
倘若缺少了上述多个因素中的任何一环,都难以想像能够实现当下皆大欢喜的完满格局。
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下一步如何构建一汽-大众奥迪面向未来策略性、全局性的成功成为重中之重。
“2018年,随着华北、华东、华南二期这几个基地建起来了,一汽-大众五地六厂的全国布局成型了,一汽-大众奥迪品牌的发展脉络也就清楚了。”刘亦功说道。如今,奥迪早已不只是“长春造”,天津、青岛、佛山各地扎下了根。在天津,全新奥迪Q3、Q4即将落户;在青岛,奥迪A3两厢、三厢年内入驻;在佛山,Q2L已经驶下了流水线……可以说,从入门级高档小型车到豪华中大型轿车、SUV,一汽-大众在奥迪全球体系的权重将愈发重要。按照一汽与奥迪等多方达成的协议,将努力于2022年实现90万辆的销量目标,这对整个一汽-大众体系,无疑都是继2018年之后的又一个“攻坚”。
难度是不小,但信心也更足。从80年代改革开放的行业开辟者,到当下乘用车市场的领导者,回顾过往,有过举步维艰,有过高歌猛进,但一汽-大众的每一步,都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刘亦功说,对已经习惯了敢为人先的一汽-大众人来说,将无惧挑战,始终自信,仍以“引领者”为目标,不负时代,不辱使命!(文/《汽车人》李苗苗 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编辑:大华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一汽奥迪对未来的布局与规划?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相关阅读
每篇原创文章的背后,
凝结着笔者无数汗水,
饱含了团队不懈努力。
原创不易,
希望大家在阅读原创文章后点赞,
以示鼓励!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