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在乘用车市场整体惨淡的大环境之下,凭借着优异的市场表现更是成为汽车市场上一抹亮色。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达到了 606023辆,同比增长接近1倍。而面对着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状况,其实,有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存在感相对来说就低了些,曝光率不是很高,这就是燃料电池汽车。处在传统动力汽车与电动汽车的夹缝之中,其地位多少有些尴尬。
![]()
“氢”风劲吹
在燃料电池车辆当中,又以氢燃料最为受人关注。其实,在越来越强调绿色环保的今天,在环保方面氢能源更胜一筹,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理想的动力来源,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在前几天,长城汽车与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 Deutschland(以下简称:H2M)签署谅解备忘录,通过提供额外投资收购H2M约5%股份,成为H2M继液化空气集团、戴姆勒、林德、OMV、壳牌和道达尔之外的第七个股东。目前,H2M是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商。
![]()
对于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布局而言,氢能源汽车是一个重要选择。就在今年3月的时候,长城汽车就加入了国际氢能委员会,为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发展做了前瞻性的布局。据了解,长城汽车将于2025年正式向市场推出成熟的氢燃料电池车型。
伴随着国家对于氢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视,各路资本、汽车企业也开始加大氢能源汽车的发展力度。上汽、宇通客车、福田汽车,以及长城汽车等等都纷纷投入其中。同时,在氢能汽车、氢燃料汽车的发展上,一大批企业凭借各自优势也切入了产业链不同环节,如雄韬股份、上海申沃、东风特汽、江苏九龙、中植汽车、成都客车等企业。
而业内权威专家也预测,氢能源汽车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250万辆左右。
氢能源好处多 难题也不少
那么,这氢能源有何优势,让各路巨头、大咖们如此看好,这么关注呢?
首先,氢能源“吸粉”的第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储量,这一点无须多言。其次,其排放更为清洁,不会污染环境。氢燃烧后,其产物为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是比较在意的。目前,电动汽车一大被人诟病之处就是其废旧电池的污染问题,如果处理不得当,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有违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心。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充电”速度快,仅仅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很好地克服了纯电动汽车当下充电时间长的短板。此外,其运行成本也较传统燃油车大大降低,仅为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
虽然说,氢能源有着上述的优势,但其劣势也同样显著,从而严重制约其商业化的程度。
首先,其技术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氢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更多地为日韩等国家的企业所掌握,我国在这上面的研发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相比起来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关键的技术问题尚待攻克。氢气的来源就是一大难题。虽然说采用电解水制氢最理想,但目前,大规模的氢气还是来源于石油化工与煤化工行业,制氢、供氢、加氢的系统落后,使得氢的成本居高不下,妨碍了普及程度。毕竟,新能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性。
当然,伴随着现代工业分工的日益深入,氢的制取将更加专业,成本将更低,也许那时,人们就再也不用为氢的来源担心了。
同时,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氢燃料电池功率密度、电堆寿命不及国际水平等多种因素也都在制约着氢燃料汽车的商业化。
其次,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延缓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目前,建设一个加氢能力大于200公斤的加氢站建设需要耗费1000多万元。而且,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当今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的背景之下,想要把加氢站的密度提升到当今加油站的密度,在资金上、政策上都有着相当的难度。同时,技术上的争议与标准上的缺失也影响了加氢站的建设。
![]()
还有,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包括氢气的储运、加氢站的建设与运营等等。
综合来看,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既面临着利好,也有着不小的困难。氢燃料电池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确定的三种技术路线之一,在顶层设计上也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但在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们还有着诸多的短板需要去克服,不少的难关去攻克,氢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商用,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有待时日。要见到氢能源汽车发展的春天,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产业链各方、行业机构、科研部门等多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
最后再啰嗦一句,在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完全摒弃传统动力汽车,现在也没有必要把氢能源汽车的地位抬得过高,它只是诸多新能源可选项之一,让我们未来的选择更丰富一些,仅此而已。但是,不可否认,氢能源肯定是新能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