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新能源”三个字,想必不少老铁脑海中会浮现:自燃、电池没电、续航里程不足等一切看似不那么靠谱的词语。新兴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受到质疑,更别说具有攻击性的替代品,但一片不叫好的市场反响,也算个稀奇事儿。可见,这是多令消费者寒心。这寒心的背后原因不言而喻,事故频发,无法真正给到消费者一剂定心丸。
![]()
据有关媒体报道,2018年已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40余起。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组织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启动新能源汽车缺陷调查10起,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火灾事故现场调查5次,督促相关生产企业实施召回5次。其中,召回涉及5个企业24个车型的3.56万缺陷车辆,缺陷原因多为电控和机械故障。
![]()
纯电汽车频繁自燃的背后少不了产品质量把关出了问题,生产企业是否遵守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技术验证周期是否达标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车辆使用过程中可靠性变化及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有问题。
消费者除了对电池技术的担心,近期各大论坛热议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寿命的问题也很严峻。虽说在去年8月,在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车目录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须提供不低于5年或者10万公里的质保。但电池过保之后真的坏掉了,其维修费用不容小觑。网友戏称:换电池赶上买车价!这样的一只“拦路虎”可真是有点皮。
![]()
对此,虽说各路人士都信誓旦旦的表示要从根源严抓生产问题,但所呈现的“作品”好像和理想差得有点远。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宣布了相关部门正在对规定进行修订完善。近期将完善新能源汽车三包条款和相关标准,健全第三方专家争议处理机制,同时探索建立产品三包信息公开平台。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所担心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重要部件,都将纳入对应的换、退车条款中。其实,自2013年施行的汽车三包规定中并没有新能源汽车的影子,一直处于空白地带。这也导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碰见许多无法界定的问题,引发车企与消费者间冲突不断。
![]()
而“三包法”完善后,关于车辆电池故障问题,什么情况下是修,什么情况下是换,有明确的法规,这样不仅对车主对车企也有帮助。
小编语:
将新能源汽车纳入“三包”范围,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无疑是利好的。但这无形中会给车企带来售后压力,如果最终条例不够详细,那就不得不还要提防不良商家的“文字游戏”。所以,新能源汽车的三包法,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尽可能的详细,这样才能真正管理到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