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为了虚荣,谁会多花几十万买豪车?”
这是去年,一位新5系车主说的话,一句话诛心,让我混迹于汽车圈多年的理论有劲儿使不上。我本想用“更好的出行体验”来反驳他,但事实上,在真切的事实面前,好像显得很苍白。
毕竟,20万乃至30万的普通合资产品,事实上在出行感受上,能够带来堪比甚至超越合资品牌的产品表现力。
![]()
名包名表名车,一个道理。
当产品进入到过分兜售价格的阶段,那么产品定位的用户群体,必然也升级到了精神满足层面,就像名表一样,最没用的功能,就是看时间。
你花1400买的电子表,跟富豪140万买的百达翡丽,功能上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后者能体现身份的尊贵,可以用来做上升社交用,而前者,只是看时间,测心率,看消息短信。
![]()
从使用感受上来说,60万的奥迪Q7,在使用感受并不会与30万的探险者拉开太大差距,动力、操控、越野、空间等等,在AB点之间的通行感受上,事实上并没有拉开一半的差距,但价格却有一倍的差距。
豪华品牌之所以是豪华品牌,是因为他们服务的是高端人群。
当资产上升到另一个维度,那么消费就很容易被收割,这是豪华品牌推出的根本意义,包装“人上人”形象,打造品牌标签,定调高端人士商务出行形象,只有如此解释,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愿意多花几十万,买台产品没有太大差距的豪华车。
![]()
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基础代步问题,那么20万的合资产品,就已经是市场的极限,20万你能够买到预算内最好的产品,动力、空间、品质、配置等等都能随意找到适合你的产品,而20万往上走,就已经进入到了兜售品牌溢价阶段。
在这一细分市场选择产品,用户考虑的点,早已从产品转向了品牌。
换句话说,买3系的用户群体,绝不是看重3系产品本身优势,宝马的身份远远比3系本身的价值更能吸引他们,同样,奔驰品牌的优势远远大于C级的产品力亮点。
![]()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每年有大量的人群抛弃同价位产品更为强势的凯迪拉克CT6,选择产品力全面不如CT6的C级、3系等等。
差距,就是品牌。
豪华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让车主活得更加“人上人”一些,如果品牌不能带来这种更为虚荣的感觉,那么买豪华车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出行感受?那么30万的奔驰,可能在出行感受上不如20万的一线合资B级车。
![]()
成功的豪华品牌,必然会包装出更奢华的感受,让用户投入其中,然后心甘情愿的买单。
动辄加价50万的雷克萨斯LM,加价60万的奔驰G,随随便便选装30万的保时捷,品牌方面的吸引远远大于产品。
![]()
毕竟对于更多“不差事儿”的消费群体来说,消费,只是为了体现他们的经济能力,亦或者说为了散发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
常伴其身的消费品,就一定要有豪华属性,才能够反衬自己的优秀。